国庆中秋期间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服务游客超10万人次
9月30日,重庆市璧山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国庆中秋节日期间中医药特色集市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在市财政局、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璧山区正全面启动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项目,其核心目标便是让更多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而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养老机构”的“七进”活动正是关键抓手。依托秀湖水街国际非遗特色小镇升级而成的2.3万平方米街区,将“文旅+中医药”理念深植市井,以“医、技、康、药、食、智”六位一体的业态,让千年岐黄智慧在假日烟火中焕发新生,书写了中医药惠民利民的生动答卷。
名医驻街传薪火智慧诊疗惠民生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璧山在街区规划之初便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核心任务。以“杏林润璧”为主题的国医馆青砖黛瓦错落,“悬壶济世”浮雕与巴渝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这里,不仅云集国医大师张大宁、陈绍宏、唐祖宣及其团队,更在国庆期间上演了传承佳话——10月5日,两位青年医师在此拜入国医大师张大宁门下,以古礼承续岐黄薪火。
街区入口的义诊区每日清晨便排起长队,5个展位上有10名国家级、市级名医轮番坐诊,涵盖内科、骨科、妇科等领域。“提前3天就约了号,在家门口就能找名中医把脉,太方便了!”家住附近的王阿姨拿着刚开好的调理方说道。据统计,义诊区每日服务超200人次,配套中药房提供“看方、抓药、寄药”全流程服务,医保即时结算与快递送药上门的便捷服务,让惠民实效触手可及。
智能诊疗区则成为假日新热点。15台搭载AI技术的诊疗设备一字排开,智能舌诊仪融合2万例临床数据,3分钟即可生成含饮食建议的健康报告;智能脉诊仪将无形脉象转化为可视化波形图,让传统诊法焕发科技活力。“对着设备伸伸舌头,就能知道自己的体质,还推荐了茯苓陈皮茶,科技让养生变简单了!”重庆邮电大学学生李萌拿着报告点赞道。据悉,该区域日均服务超千人次,45岁以上人群占比达80%。
非遗技艺活态展市井烟火蕴匠心
1800平方米的民间中医技艺集市区,是街区最具人气的打卡地。近30项非遗技艺同台展演,药材清香与市民惊叹声交织成独特的假日乐章,让古老技艺在实践中彰显价值。国家级非遗“刘氏刺熨疗法”展台前,传承人手持细针轻刺穴位,再以燃着艾绒的熨具滚动施治,“先通瘀堵再补热力,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一位长期受颈椎困扰的游客体验后直呼:“热气往筋络里钻,瞬间轻松了!”这项传承三百年的技艺,包含16种特色技法,对风湿寒痹症疗效显著。
“太乙技法”传承人蒋剑灵的展位前同样围满观众,他在市民张大爷的小腿飞扬穴施针,片刻间便缓解了对方十余年的肩颈僵硬。“阳开归于飞扬,这是‘上病下治’的道理”,蒋剑灵的浮针通经、抖针调气技法,成为上班族缓解劳损的热门选择。不远处,“赵氏雷火灸”的艾香弥漫四方,传承人赵时碧手持含十余种中药的灸条施治,还现场传授艾叶泡脚的养生窍门,让中医智慧融入日常。
小儿健康专区里暖意融融,“刘氏捏膈食筋疗法”通过轻柔推拿改善儿童挑食,“土家医小儿推抹疗法”疏经通络,家长们看着孩子在无痛苦中获得调理,纷纷竖起大拇指。“尹氏经脉挑针”“青山耳穴”等项目前也排起长队,“简、便、验、廉”的中医药优势就此深入人心。
文旅融合新场景健康生活入日常
街区的创新魅力,在于让中医药从诊室走向生活场景。“本草风韵+古风建筑”的景致,吸引大批汉服爱好者前来打卡。姑娘们手持竹篮穿梭于黛瓦白墙间,在药柜前模仿舀药称重,在问诊雕像前轻搁手腕,快门声与茶香交织成“一盏清茗藏本草”的诗意画面。国医馆前、古法制药区都是热门取景地,手捧中药香囊的身影,定格为镜头中的经典画面。
5位身着国风服饰的“萌兔”NPC更是人气担当,他们在“特调养生局”游戏中讲解药材功效,为打卡游客送上定制礼品。同期举办的“岐黄少年”研学营里,6至17岁的学生们忙着“闻香识药”、制作中药风铃,跟着老师习练五禽戏。“认识了乌梅、陈皮,风铃里藏着药香”,一位学生的话语道出了传承的活力。
夜幕下的街区灯火璀璨,50余个业态推出的中医药专属套餐,构建起“医、养、食、游”全链条服务矩阵。药食同源体验区里,项目团队联合重庆中医药学院研发的石斛馒头,开街数日便售出3万余个,碧绿的馒头兼具口感与滋养价值。百医铭中医馆的标准化药浴套餐融合苗侗医药智慧,静妈妈食疗店的“食疗+食补+食养”套餐涵盖葛粉、归芪鸡汤等品类,佳术好体验馆的香囊DIY、中药奶茶品鉴活动,让“治未病”理念融入休闲时光。街区联合商家推出的药膳套餐、汉服摄影折扣、民宿立减等优惠,更让“吃住行游购娱”都浸润着养生气息。
黛山秀湖畔,岐黄韵悠长。璧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国庆实践,让中医药从古籍中走出,化作石斛馒头的清香、非遗技艺的温度、智能诊疗的便捷。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千年智慧正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璧山活力。
来源:璧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