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癌进行时:中国环境肿瘤学创新实践提出哪些“方法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抗癌进行时:中国环境肿瘤学创新实践提出哪些“方法论”?

2025-11-11 21:4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北京11月11日讯(记者  胡俊)当前,全球肿瘤防治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国际抗癌联盟(UICC)数据显示,近一半癌症死亡案例源于抽烟、饮酒、食用超加工食品等已知可控风险因素,2019年全球超445万癌症死亡与这些因素直接相关。与此同时,我国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超80%”的目标,构建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癌症防治网络,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核心策略。在此背景下,环境肿瘤学作为聚焦“内外环境与肿瘤关联”的新兴学科,正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抗癌行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近日,2025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学术年会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分享前沿见解,并回应记者疑问。

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原副校长李玉民教授指出,环境肿瘤学的核心逻辑在于“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防治。“我们专委会作为国内首个环境因素与肿瘤防治研究的国家级学术组织,自2023年成立以来,已构建覆盖全国30省市的学术网络,建立20余个环境肿瘤防治基地。”他强调,数据显示“70-90%的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相关”,因此国家癌症防治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赖早筛早诊早治,“更重要的是预防——要通过机制研究、干预技术创新,从源头降低环境致癌风险”。其牵头编撰的全球首部环境肿瘤防治丛书《现代环境肿瘤学》,汇聚全球100余所高校、300余名专家心血,历时5年系统分析4万余条环境与肿瘤关联数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丁·埃文斯爵士评价这套丛书“是环境肿瘤防治领域的百科全书,填补了该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为全球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今年举办的北戴河学术论坛上,李玉民还提出“环境肿瘤预防干预与细胞治疗协同”的创新理念,推动跨学科融合破解防治难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彭健深耕消化道肿瘤领域30余年,他以湖南结直肠癌高发现状为例,直指环境与生活习惯的关联。“湖南结直肠癌发病率可能排到第二位,这和当地吃辣习惯、年轻人夜生活丰富等不良饮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他进一步解释,肿瘤发生是“外环境与内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饮食,内因涉及遗传,而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起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他给出合理建议:“我们倡导少盐少糖、多摄入蔬果和膳食纤维,用健康生活方式切断环境致癌链。”

上海同盛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邱国玉的研究,聚焦于外源性污染物这一“隐形致癌威胁”。“空气、水、农药残留、全氟化合物等污染物,哪个地方管控不当,肿瘤发病率就会上去。”他直言,团队通过评价水果、蔬菜、中药材中的污染物,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风险预警,“最终目的是把肿瘤发病率降下来,让人们的健康安全得到保证”。在他看来,专业知识普及是防控的关键:“要让老百姓知道,关注食品安全、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患病风险。”

浙江大学-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因组副主任吴灵娇,则从“认知差异”视角提出防治痛点。她以幽门螺旋杆菌为例,说明传染病与肿瘤的关联后强调:“环境肿瘤学涉及内因和外因,外因是环境和食品,内因是遗传基因和心理。但中国人对死亡太敏感,‘谈癌色变’很普遍,而国外民众更能接受‘带瘤生存’——这也是他们生存周期较长的原因之一。”因此,她认为宣传教育的核心是“改变认知”:“要让人们明白,肿瘤可能是人生某一阶段的‘伙伴’,学会与它共存,才能更好地管理健康。”

海南上心同众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单玉芬,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出发,找到了与环境肿瘤学的契合点。“中医讲究‘防病在先,不治已病’,这和环境肿瘤学‘防治为先’的理念完全同出一辙。”她提出,结合干细胞储存技术,三者可形成“预防闭环”:“都是以‘防’为核心,在健康管理的全周期守护人们的生命质量。”她还计划将这一理念推广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沿线:“让更多国家参与环境肿瘤学研究,共享防治经验。”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外科住院医师刘杰,结合多年研究经验分享了中国在环境肿瘤学领域的独特优势。他提及其导师李玉民的研究经历:“导师发现河西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陇南后,就去采集当地的水、土壤、人群血样,从环境差异中找病因。”而这种研究能顺利推进,得益于中国的三大优势:“一是数据大而全且多中心,二是研究平台先进,三是政府政策支持——比如‘健康中国’倡导的‘关口前移、重在预防’,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未来,他所在团队还将结合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探索新路径:“开发中药与化学药结合的新药品,用于肿瘤的干预、治疗和康复,让传统中医药为现代防治助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周志涛,则聚焦基层防治的“最后一公里”。梅州作为革命老区,“恶性肿瘤死亡率排第二位,40-60岁青壮年死亡率更是第一”,但当地山区污染较少,“发病原因可能和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相关,值得深究”。在专委会指导下,他们通过“健康宣教下乡、重点人群筛查、患者建档随访”等具体举措,推动防治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能只盯着手术台,更要走到老百姓身边,帮他们避开环境致癌风险。”周志涛强调。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高星作为学生代表,其感悟生动展现了当前研究环境肿瘤学的初心。“我们研究环境肿瘤学,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提醒大家——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就能离肿瘤更远一些。”高星说,在探讨环境致癌因素时,坚持以科学严谨的立场,不夸大风险,通过用最生动有趣的形式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公众,帮助公众建立“风险意识-科学应对-主动预防”的思维逻辑,从疾病的源头进行拦截和针对性预防,这也是我们做基础研究中最有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内容。

实践证明,中国学者对环境肿瘤学的实践探索与全球抗癌行动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埃文斯爵士在北戴河学术论坛上所言,中国在环境肿瘤学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实践,“为全球肿瘤防治注入了新动能”。

当前,环境与肿瘤的关系逐渐成为各方共识,尤其是以《现代环境肿瘤学》丛书构建的理论体系,到全国肿瘤防治基地落地的探索等跨学科、跨区域的实践,为中国肿瘤防治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相信,随着科研深入、政策落地与社会协同,中国在肿瘤防治领域的成功案例,将加快落实“健康中国2030”的防治目标,也将为全球抗癌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这值得各方期待。

【责任编辑:钟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