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医血脉之根,融现代科技之智,让院内制剂迸发新力量
走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提起院内制剂“益气生津袋泡茶”,许多医生与患者都不陌生。这个院内制剂的方药组成,最早由名老中医王为兰教授提出,最初用于气阴不足,津液代谢失调的患者。后历经夏军、王莒生、刘红旭、毛克臣等多位名老中医数十年的临床验证与持续优化,在上世纪90年代,益气生津散终于走出诊室,成为医院自主研发的院内制剂,又名“益气生津散”(京药制字Z20053315),用于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承载着中医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基于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与中医对糖脂代谢紊乱等疾病的认识,益气生津散的组方以“益气养阴、生津导脂”为核心理念。全方由黄芪、西洋参、麦冬、石斛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润肺清胃,滋肾宁心之作用。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气阴两虚、津液失布证的治疗。
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研发的脚步从未停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尚菊菊教授团队长期进行中医药的研发工作,现围绕目前心血管与代谢疾病高发的临床需求,传承前人基础,秉承“临床需求驱动—院内制剂挖掘—现代机制验证—标准化开发”的思路,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两大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院内制剂益气生津散的研发系列工作。近3年尚菊菊教授团队围绕益气生津散已承担包括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北京市医管中心培育计划等课题项目,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临床研究表明益气生津散可显著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团队骨干成员石皓月医师赴北大医学部进修学习,进一步开展益气生津散相关的机制研究,并揭示了益气生津散入血成分及糖脂代谢调控作用机制。相关临床与基础
凭借持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益气生津散也获得多项奖项。1995年夏军教授以“益气生津散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曾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今年团队骨干石皓月医师的“改善糖尿病心肌代谢的中药功能性饮品——院内制剂益气生津散的研发”项目在首届首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创新大赛上摘得银奖。益气生津散的研发也成功纳入《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项目库》,这些成绩既是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肯定,也是现代中医药创新探索的有力注脚。
未来,尚菊菊教授团队将继续推动益气生津散从经验用药迈向循证化、标准化与产业化。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优化剂型、布局知识产权,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药新产品。同时,团队持续探索“药物+智能健康管理”模式,借助可穿戴设备和健康数据平台,实现个性化、动态化的用药指导与健康管理。
从一张处方到广泛应用的院内制剂,从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到现代科研的助力,从临床制剂的运用到中药功能性饮品的萌芽……益气生津散的故事正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中医血脉之根与现代科技之智的融合,正在让传统方药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糖脂代谢管理及慢病防治带来更多希望。
(作者:石皓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陈祉霖,北京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