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环境肿瘤学与细胞治疗学术研讨会"北戴河召开 共探全球肿瘤防治新路径
中国网北京9月10日讯(记者胡俊)9月9日,2025环境肿瘤学与细胞治疗学术研讨会暨诺贝尔奖获得者马丁·埃文斯爵士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包括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丁·埃文斯爵士、秦皇岛北戴河新区健康产业创新促进局局长顾少杰、中国抗癌协会环境肿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玉民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胡文彪教授、甘肃省环境肿瘤重点实验室教授唐富天、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宋飞雪、北戴河细胞制备中心负责人吴明远教授等,围绕环境肿瘤学学术研究、细胞治疗应用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为全球肿瘤防治贡献智慧。
研讨会上,《现代环境肿瘤学》系列丛书成为学术焦点。该丛书由李玉民教授牵头,联合国内外100多所大学的300多位专家编撰,共22分册、1100多万字,涵盖甲基化、炎症、免疫、肠道菌群、生态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内外环境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重点解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肿瘤的影响,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层面揭示作用机制,填补了环境肿瘤学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空白,获马丁·埃文斯爵士高度评价,称其“为全球肿瘤健康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大成果”。
学术报告环节,专家们分享了环境肿瘤学与细胞治疗的前沿成果。数据显示,70%-90%的肿瘤发生与环境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占比仅10%-30%,其中内环境因素(表观遗传、免疫炎症等)、外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污染等)、饮食生活行为及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等)均为关键诱因。专家介绍了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案例: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800例患者经免疫细胞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后,关节肿痛明显缓解,136例患者三年随访病情平稳;75岁食管癌患者通过“放疗+免疫细胞治疗”,肿瘤原发灶消失且无转移,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证实细胞治疗在肿瘤辅助治疗、免疫调节及抗衰领域的重要价值。
研讨会还明确了环境肿瘤学多方向的推进路径。在学术研究上,将建立环境肿瘤大数据平台与高发区预警监测体系,开发气候、疾病关联模型,例如针对不同省份、城市的肿瘤发病与气候因素建立精准模型,挖掘环境与基因交互作用机制;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与澳大利亚将深化气候与肿瘤关联研究,对比南北半球不同气候带肿瘤发病差异,共享流行病学数据;在成果转化上,推动与企业合作开发环境肿瘤防治产品,如高盐饮食、高温预警的家用检测工具,同时推广“药食同源”干预产品,依托GMP细胞生产车间加速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在科普与政策层面,将《环境肿瘤预防干预指南》推进校园、社区,提升公众防治意识,并推动政策对接,争取政府对环境肿瘤防治工作的进一步支持。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环境肿瘤学与细胞治疗的交叉融合搭建了高水平平台。李玉民教授表示,未来将在全国建设50个环境肿瘤防治研究基地,推动多学科协同(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大数据等),助力肿瘤精准预防与治疗,为“健康中国”战略及全球肿瘤防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