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帝内经》五行智慧,探寻慢性病解决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提出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体与自然、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并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相对应,构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不仅体现了脏腑之间的生理联系,也揭示了病理变化的内在机制。慢性病的发生,往往是五行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一、五行失衡与慢性病的发生机制
1.木失调——肝气郁结与情绪相关疾病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引发高血压、抑郁症、月经不调等慢性病。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肝气郁结成为许多慢性病的诱因。
2.火失调——心火上炎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属火,主血脉,藏神明。心火过旺,可表现为失眠、心悸、焦虑,甚至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易致心火亢盛,打破五行平衡。
3.土失调——脾失健运与代谢性疾病
脾属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脾虚湿盛,是许多慢性病的病理基础。
4.金失调——肺气虚弱与呼吸系统疾病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易感外邪,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慢性病。环境污染、吸烟等因素,进一步损伤肺金功能。
5.水失调——肾精亏虚与退行性疾病
肾属水,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亏虚,可引发骨质疏松、慢性肾病、老年痴呆等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水失调成为老年慢性病的重要病机。
二、五行健管对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调理的思想精髓
1、认知根源:从“治标”转向“治本”。四高不是孤立疾病,而是身体代谢系统失衡的“信号灯”。核心根源在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古老基因之间的“失配”。
2、改变思维:从“对抗”转向“协同”。不再将血压、血糖等指标视为“敌人”并用药物强行打压,而是将其视为身体在特定状态下的“反应”,目标是与身体协同,恢复其自身的调节能力。
3、认知差异: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其“健康”的基准线会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情绪状态而动态变化。一刀切的“标准值”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4、回归安全区:从“追求完美”转向“追求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指标达到教科书上的“完美数值”,而是将其稳定在对“这一个体”而言不会引发并发症的“安全区间”内,实现风险的有效阻断。这个范式将患者从一个被动的“指标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生命管理者”。
三、高血压:从“打压血管”到“理解压力”
1.正确认知发生问题的核心根源
传统观点认为高血压是“血管变硬、阻力增大”的结果。但我们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为什么”。
根源是“压力超载”:血压升高的本质,是身体为了应对各种内外压力,保证重要器官(心、脑、肾)供血的一种代偿机制。这种压力包括:
生理压力:高盐饮食导致水钠潴留,增加了血管内容量;肥胖增加了心脏负荷和血管阻力;胰岛素抵抗(高血糖的兄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
神经内分泌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熬夜,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身体持续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血压自然居高不下。
血管老化压力: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是自然规律,这是身体结构层面的压力。
因此,高血压的核心根源是身体在多重压力下,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应激性呐喊”,而非单纯的“血管病”。
2.改变传统循证医学的“对抗”治疗思维
传统思维是“对抗”:用利尿剂对抗“水多”,用β受体阻滞剂对抗“心跳快”,用钙通道阻滞剂对抗“血管收缩”,用ACEI/ARB对抗“RAAS激活”。这就像一个漏水的水管,我们不停地用各种工具去堵漏点,却没去关掉水龙头。
协同思维是“减压”:
减压源:管理情绪(冥想、正念)、保证睡眠、减少工作负荷,这是关掉“神经压力”的水龙头。
减容量:限盐饮食、增加钾的摄入(如香蕉、菠菜),这是从源头上减少“水负荷”。
减阻力:通过运动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这是在为血管“减负”,恢复其弹性。
药物的角色:药物不再是“主力军”,而是“安全网”。在生活方式调整见效前,或在某些高压场景(如急性应激)下,药物用来防止血压“爆表”,为身体自我修复赢得时间和空间。最终目标是减少药物依赖。
3.认知生命不同阶段及场景变化规律导致的差异化
“140/90mmHg”这个标准值,对所有人都适用吗?显然不是。
年龄差异:对于一位70岁的老人,血管已经自然硬化,强行将血压降到120/80以下,可能会因灌注不足导致头晕、乏力,甚至增加跌倒和认知障碍的风险。对他而言,150/90左右且无不适症状,可能就是他的“安全区”。
场景差异: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看恐怖电影时,血压可能短暂飙到160/100,这是身体的正常反应,无需恐慌。相反,一个高血压患者,通过深呼吸和放松,在安静状态下能将血压维持在130/85,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就是“高血压体质”,血压基数偏高。只要其血管弹性、心肾功能良好,长期稳定在一个略高于标准但无任何并发症的数值,也完全可以接受。
4.指标回归个人的安全区即可阻断并发症风险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心梗、脑梗、肾衰)。管理的核心是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追求一个漂亮的数字。
如何定义“个人安全区”?
无不适症状:没有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等。
靶器官无损: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等,确认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没有因高血压受到损害。
长期稳定:血压波动幅度小,没有“过山车”式的骤升骤降。
例如:一位55岁的中年男性,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从160/100稳定在140/88,虽然未达到“理想”的130/80,但他自我感觉良好,各项检查显示靶器官健康。那么,140/88就是他的“个人安全区”,他已经成功阻断了并发症的风险。强行再加药,只会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高血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从“降糖”到“调糖”
1.正确认知发生问题的核心根源
传统观点聚焦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但根源在于“能量过剩与分配失衡”。
根源是“代谢拥堵”:现代饮食(高精制碳水、高糖、高脂肪)导致血糖像潮水般涌入血液,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又大大减少了能量的消耗。身体这个“能量处理工厂”被淹没了。
胰岛素抵抗:是细胞为了防止被“糖潮”淹没而关闭的“大门”,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β细胞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泵,长期拼命分泌胰岛素,最终累得“罢工”。
因此,高血糖的核心根源是“能量输入与输出的严重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全身性“代谢交通堵塞”。
2.改变传统循证医学的“对抗”治疗思维
传统思维是“对抗血糖”:用促泌剂(如磺脲类)强迫β细胞“加班”,用胰岛素直接“注射”降糖,用二甲双胍等抑制肝脏“产糖”。这就像在洪水中只顾着往外舀水,却不堵住决堤的口子。
协同思维是“疏通”:
减少源头:控制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制碳水)的摄入,这是“节流”,是堵住决堤口。
增加出口:进行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肌肉是消耗血糖的最大“仓库”,运动是“开源”,增加泄洪通道。
修复管道:改善肠道菌群、保证充足睡眠、管理压力,这些都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相当于修复和疏通“能量运输管道”。
药物的角色:二甲双胍等药物是“疏浚船”,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和分配能量。胰岛素是“应急泵”,在身体自身调节能力严重不足时,用来防止“洪水”(高血糖)冲垮“堤坝”(血管和神经)。
3.认知生命不同阶段及场景变化规律导致的差异化
“糖化血红蛋白<7.0%”是金标准吗?需要辩证看待。
年龄差异:对于一位30岁的年轻糖尿病患者,未来还有几十年,严格控制血糖(如<6.5%)对预防远期并发症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位80岁、有多种基础病的老人,低血糖的风险比高血糖更致命(可能导致摔倒、心梗、脑梗)。此时,将HbA1c控制在7.5%-8.0%,避免低血糖,就是更安全、更人性化的选择。
场景差异:餐后血糖升高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升高的幅度和回落的速度。一个健康人吃了一顿大餐,餐后血糖也可能超过7.8,但两小时内能恢复正常。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的是“血糖曲线”的平稳,而非某个时间点的绝对值。
个体差异:有些人对碳水化合物特别敏感,少量摄入就会引起血糖飙升;而有些人则耐受性较好。饮食方案必须高度个性化。
4.指标回归个人的安全区即可阻断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的并发症(失明、足坏疽、肾衰、心梗)是管理的终极敌人。
如何定义“个人安全区”?
血糖平稳:避免大幅度的血糖波动(血糖“过山车”比单纯高糖危害更大)。
无低血糖事件: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使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这是安全底线。
并发症早期筛查正常:定期检查眼底、尿蛋白、足部感觉、神经传导等,确保没有早期病变迹象。
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通过低碳饮食和规律运动,空腹血糖在6.0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8.5左右,HbA1c为6.8%。虽然餐后血糖略超标准,但他全天血糖波动小,从未发生过低血糖,且各项并发症筛查均为阴性。那么,这个状态就是他的“个人安全区”,他已经成功地将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
五、高血脂:从“降脂”到“平衡”
1.正确认知发生问题的核心根源
传统观点简单归因于“吃得太油”。但根源远比这复杂,是“脂质代谢紊乱”。
根源是“肝脏工厂的调度失误”:肝脏是脂质代谢的中心。高血脂的本质是肝脏在合成、运输、分解、排泄脂肪这个链条上出现了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元凶: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会“命令”肝脏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同时抑制“好胆固醇”HDL的合成。
炎症反应是催化剂:身体慢性炎症(由肥胖、不良饮食、压力等引起)会氧化“坏胆固醇”LDL,使其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遗传因素是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是肝脏自身“生产线”的基因缺陷。
因此,高血脂的核心根源是全身代谢失调(尤其是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在肝脏上的具体体现,而不仅仅是“吃进去的油”太多。
2.改变传统循证医学的“对抗”治疗思维
传统思维是“对抗血脂”:用他汀类药物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用贝特类药物促进甘油三酯分解。这就像工厂产品不合格,只靠在出厂前强行销毁一部分,而不去改进生产线。
协同思维是“平衡”:
改善原料:减少反式脂肪、过量饱和脂肪的摄入,增加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为肝脏提供“优质原料”。
优化生产:通过减重、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重新“校准”肝脏的代谢程序,让它少生产“坏产品”(TG、小而密LDL),多生产“好产品”(HDL)。
减少氧化:抗氧化饮食(富含维生素C、E、多酚等蔬果)可以防止LDL被氧化,从源头上减少斑块形成的“原料”。
药物的角色:他汀类药物是“强力纠错员”,在生活方式调整不足以将心血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时,它们能非常有效地降低LDL-C,稳定斑块,是预防心梗脑梗的“基石”。但它们不能替代生活方式对整个代谢系统的改善。
3.认知生命不同阶段及场景变化规律导致的差异化
“LDL-C<2.6mmol/L”是唯一真理吗?并非如此。
风险分层差异:这是最重要的差异化。一个没有任何危险因素的年轻人,LDL-C在3.0mmol/L可能完全没问题。但一个已经发生过心梗的糖尿病患者,他的LDL-C必须降到1.8甚至1.4mmol/L以下。“安全区”的大小与个体的心血管风险成正比。
血脂成分差异:关注“血脂四项”的平衡比单一指标更重要。一个人LDL-C不高,但TG很高、HDL-C很低(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谱),其风险同样很高。反之亦然。
生理状态差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保护作用下降,血脂水平会发生变化,其管理目标也应相应调整。
4.指标回归个人的安全区即可阻断并发症风险
高血脂的终极风险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如何定义“个人安全区”?
基于整体风险评估:结合年龄、血压、血糖、吸烟史、家族史等,计算出个体的10年心血管风险。安全区的目标就是将这个风险降至“低危”水平。
关注血脂“质量”:不仅看LDL-C的“数量”,更要看其“亚型”。大而蓬松的LDL比小而密的LDL危险性低得多。
血管健康评估: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CTA等检查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是否有斑块及斑块的性质。没有斑块或斑块稳定,就是最大的安全。
例如:一位中年男性,LDL-C为3.2mmol/L,略超标准。但他不吸烟、血压正常、无糖尿病、坚持运动、HDL-C很高。综合评估其心血管风险为“低危”。那么,3.2mmol/L对他而言可能就是“安全区”。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维持现状,远比立即服用他汀类药物带来的潜在获益更大。
六、高尿酸(痛风):从“降酸”到“和谐”
1.正确认知发生问题的核心根源
传统观点认为是“嘌呤吃多了,尿酸排不出”。但根源是“嘌呤代谢与肾脏排泄的失衡”。
根源是“身体内部的嘌呤过剩与排泄障碍”:
内源性合成是主因:体内80%的尿酸是由身体细胞新陈代谢(尤其是细胞核分解)产生的,只有20%来自食物。因此,高尿酸的核心问题往往是内源性嘌呤生成过多。
什么导致内源性过多?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水平会促进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同时加速细胞分解,导致嘌呤生成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四高”常常相伴相生,它们共享一个“土壤”——代谢综合征。
肾脏排泄是关键:肾脏是排出尿酸的唯一通道。任何影响肾功能的问题(如高血压、高血糖、药物、脱水)都会导致尿酸排泄不畅。
因此,高尿酸的核心根源是全身代谢失调(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的“尿酸生产过剩”和“肾脏排泄不畅”的恶性循环,而不仅仅是“海鲜啤酒”的问题。
2.改变传统循证医学的“对抗”治疗思维
传统思维是“对抗尿酸”:急性期用抗炎药“灭火”,缓解期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生成,用苯溴马隆促进排泄。这就像只处理垃圾(尿酸)本身,而不去减少垃圾的产生和疏通下水道。
协同思维是“和谐”:
减少“垃圾”生产: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核心!通过低碳饮食、运动减重,从源头上减少内源性嘌呤的生成。这比单纯忌口海鲜豆制品要有效得多。
疏通“下水道”:大量饮水(保证每日尿量>2000ml)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疏通剂”。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保护肾功能。
调整“生活方式”:严格戒酒(尤其是啤酒,它会双重打击尿酸代谢),避免含糖饮料(果糖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规律作息。
药物的角色:降尿酸药物是“强力清洁工”。对于尿酸过高、已有痛风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药物是快速将尿酸降至目标水平、防止关节和肾脏损害的必要手段。但它们必须建立在生活方式改善的基础上,否则一旦停药极易反弹。
3.认知生命不同阶段及场景变化规律导致的差异化
“尿酸<420μmol/L(男)/360μmol/L(女)”是金科玉律吗?需要灵活看待。
性别与年龄差异: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普遍低于男性。绝经后,水平会上升。老年人的肾功能自然减退,尿酸水平也可能偏高。
症状与病史差异:这是最大的差异化。一个尿酸500μmol/L但从未发作过痛风、肾功能正常的人,其风险远低于一个尿酸450μmol/L但每年发作两三次痛风的人。对后者而言,他的“安全区”可能需要降到360μmol/L以下。
场景差异:剧烈运动、大量出汗、饮酒后,尿酸会一过性升高。体检前如果处于这些状态,结果可能不能反映真实水平。
4.指标回归个人的安全区即可阻断并发症风险
高尿酸的风险不仅是痛风性关节炎,更可怕的是尿酸性肾结石和慢性肾功能不全。
如何定义“个人安全区”?
无痛风发作:这是最基本的安全线。
无尿酸盐结晶沉积:通过关节超声或双能CT,检查关节和软组织是否有尿酸盐结晶(即使没发作过痛风)。
肾脏功能正常: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eGFR)正常,无肾结石。
尿酸水平稳定:没有大幅波动,因为尿酸的剧烈波动本身就是诱发痛风发作的常见原因。
例如:一位中年男性,尿酸480μmol/L,通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戒酒、多喝水、减重10公斤),尿酸稳定在380μmol/L,从未发作痛风,检查也无结晶和肾结石。那么,380μmol/L就是他的“个人安全区”。他成功阻断了向痛风和肾病发展的风险。如果为了追求“<300”的完美目标而加药,可能得不偿失。
总结与升华
我们提出的四个观点,为“四高”管理描绘了一幅从“机械对抗”到“智慧协同”的进化蓝图。
(1)从“分而治之”到“同源共治”:五行健管的观点揭示了“四高”共享一个共同的土壤——代谢综合征,其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因此,最有效的风险管理不是分别针对“四高”下四种药,而是通过生活方式的系统性重塑(饮食、运动、睡眠、情绪)来改良这片“土壤”,让“四高”这棵“病树”自然枯萎。
(2)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管理”:患者不再是一个等待被“修正”的机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有生命节律的个体。管理的核心是赋能,让患者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理解不同场景下的变化,最终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3)从“数字崇拜”到“风险导向”:健康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医疗的目标不是追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值”,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并维持属于自己的“动态平衡”和“风险可控区”。
五行智慧哲学,不仅是对“四高”人群的宝贵指导,更是对整个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一种深刻洞见: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帮助人体恢复和维持其天生的、强大的自愈与平衡能力,而非用外力去替代和对抗它。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也是更温暖的人文关怀。(陕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四高管理中心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