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方实践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疆新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地方实践

2025-08-11 16:1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源,即“新开拓之原野”,位于新疆西部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素有“草原明珠、新疆酒乡”之美誉。全县总面积7581平方公里,辖9镇、2乡、19个社区、7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7.61万人,城镇化率62.98%。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57亿元、增长5个百分点。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86家,二级甲等医院3家(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民营医院3家,乡级卫生院11所,村级卫生室101家,个体诊所67家。公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423张,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64人。

2018年,新源县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初期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牵头11家乡镇卫生院,在资源下沉、双向转诊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双牵头”模式下存在的结构性短板、资源分配不均、技术割裂、管理低效等痛点问题,必须直面解决,破除壁垒。新源县坚持问题导向,依托新源县人民医院成立1家总医院,全面统筹县域内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围绕“强基层、优服务、惠民生”目标,以“三医”联动为核心驱动力,以医共体建设为纽带,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推动县域卫生健康事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提升”转变,因地制宜构建“县乡一体,管办分离”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

一、深层突破:从行政整合到利益共同体的构建

新源县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县域治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党政主导、财务保障、政策撬动”一盘棋”谋划,形成了“三级书记抓健康、部门协同促落实”的工作格局。

健全卫健工委:成立以县委书记为卫健工委书记、县长为副书记,卫健、医保、市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卫健工委体系。新源县卫健委党组作为“神经中枢”,总医院党委统一管理医共体内3家院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及11家分院党支部,形成“卫健工委-卫健委党组-总医院党委-基层支部”四级垂直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行总医院党委书记兼任卫健委党组成员,各院区党组织书记进入总医院党委班子,激活医共体“全盘活力”。深化党政责任: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县委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县委书记定期主持召开卫健工委会议、深化医改推进会。2021-2025年,累计召开专题会议15次,协调解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大医疗项目建设、医共体内年薪制等难点问题20余项,确保方向不偏、力度不减。优先保障医疗卫生投入。2023-2024年累计投入3.5亿元,实施发热定点留观医院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医疗机构设备提质、智慧医疗一体化项目、医养结合、医护技能培训中心等10项卫生重大项目。完善政策支持:卫健工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出台《新源县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全面推动新源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新源县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融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新源县医共体总院负责人年薪制管理实施方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实施方案》等16项政策文件,从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医院布局、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撑。

二、实践创新:延伸至空中草原的县级医疗共同体建设

坚持顶层设计:结合那拉提镇是南北疆交通要道的地域特点,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余人次的高质量就医需求,新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筹措资金5000万元,新源总医院那拉提镇分院异址新建新源县第二人民医院(那拉提景区医疗救援中心),占地30亩,有门急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预计2025年年底竣工。建立胸痛单元,引入可视喉镜、40排80层CT、中心供氧等设备,辐射那拉提区域及周边巴州、克州、尼勒克县、坎苏等部分乡镇、广大游客约10万余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了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争取民生项目:结合区位特点,在那拉提夏牧场设置牧业巡诊点,组建8支“行走的医院”马背医疗服务队,定期为偏远散和行动不便的牧民开展健康服务,为群众送医送药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让牧区群众和游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2024年“行走的医院”健康180项目,覆盖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和48个村卫生室,近10万群众,让“马背上的医生”演变为“马背上行走的医院”,实现县域偏远散牧业村全覆盖。延伸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将“健康180”指挥中心与120急救服务中心进行资源组合,将调度中心设在县人民医院120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整合急救医护90人,急救车辆32辆,形成以县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县各乡镇的急救网,建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为技术支持的辐射县乡村三级“互联网医院”服务体系。通过指挥中心统一调度、救护车车载定位实时监控、生命体征实时传输,实现“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救治”。开通县乡村一体化远程会诊系统,并与北京安贞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北大人民医院、西京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专家团队建立免费门诊关系,实现远程心电、B超、DR影像实时传输,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2000余人次,让牧区群众“足不出村看名医”,有效缓解“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智慧平台赋能:建成全县智慧一体化平台,以一张电子健康卡贯穿全周期服务,一个医共体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县乡村信息互联互通。成立全县医学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五大区域性医疗共享中心,县域急诊病人实现30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门诊及住院患者1小时内出具,全民健康体检当日完成,优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格局。

三、破局路径:以县总医院牵头的实体化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

(一)重构管理体系,激活紧密型医共体“新引擎”

管理架构统一:依托新源县人民医院组建1个总医院,统筹县域内3家县级医院、1家疾控中心、11家乡镇卫生院、101个村卫生室的人财物管理,形成“总医院-分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机制。打破区域壁垒,实行统一法人制,院区、分院实行执行院长制,成立一办(医共体办公室)十中心(行政、人力、财务、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械采购、医保、信息、中医药、总务后勤十大管理中心),形成“一家人、一本账、一条心”的管理格局。县域质控中心:成立护理、院感、病案管理、药事管理、放射影像、临床检验、超声7个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立全县统一的药师审方平台,对门诊、住院处方实行“前置审核+事后点评”,门急诊、抗菌药物、中药饮片、基本药物4项处方合格率平均达90%以上。医共体中心药房:在医共体总医院设立中心药房,通过“统一药品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储备调配、统一使用监测、统一药学服务”模式,基层药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医保支付改革:2022年12月,我县率先成为全州医保DRG付费改革试点,2023年7月,除中医院外,全面推开医保DRG付费改革。至2024年末,县域内医保基金使用率提升至65%。2025年,制定《新源县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算方案》,推行“统筹包干、超支自付、结余留用”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参保人数、人均医保可支付住院费用、DRG支付方式等确定总额预付额度,扣除风险金、生育津贴等政策性支出,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统筹资金总额打包付费给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县域内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薪酬制度创新:从总医院院长书记年薪制扩大至总医院领导班子年薪制,试点推进3家乡镇卫生院院长、书记年薪制。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建立与岗位职责、技术难度、服务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体系。2024年县域医疗机构核增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较上年增长30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均薪酬达县级医院同类人员的81%,提高17个百分点,基层岗位吸引力显著增强。

(二)做强县级龙头,筑牢县域医疗“硬支撑”

牵头医院提质牵头医院顺利通过“千县工程”服务能力评估初审,建成国家基层版卒中、胸痛、房颤、心衰中心,县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成为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成员单位,开展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心脏介入等三四级手术占比达54.49%,县域内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5%。科研创新突2023年12月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源县人民医院工作站挂牌,2024年6月成为华侨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和产学研基地,建立布鲁氏菌研究战略合作关系,获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科研项目6项,州级科研立项2项,科研转化能力跻身全州前列。中医妇幼赋能县中医医院打造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成自治区级中医重点专病2个,陈飒荣获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称号;县妇幼保健院构建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全周期服务链,建设医育结合项目示范点在全区绩效考核中连续4年排名前三疾控协同联动成立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选派14名疾控监督员嵌入各级医疗机构驻点开展工作,达到全覆盖。建立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健康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98%以上

(三)夯实基层网底,探索基层服务“新路径”

医疗硬件升级:11家乡镇卫生院均配备DR、彩超等设备,90%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推动县域医疗次中心那拉提镇分院对标二级医院建设,新建10500平方米业务用房,配备CT、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新增骨科、口腔、内分泌、麻醉等学科。基层能力提升:打造“中医民族医理疗中心”“全民健康一站式管理中心”“旗舰中医馆”等“一乡一品”,推动基层服务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3家卫生院可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骨科内固定术等二级手术。中医服务提质:建立全县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建成“中医馆”,每季度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及测试,培养中医适宜技术骨干58名,村卫生室中医阁覆盖率达35.64%,乡镇卫生院中医门急诊量达23.17万人次,同比提升36%。

四、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思考

通过“筑根基、提能力、优布局、促融合”,初步取得“三升三降”的改革成效。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县域就诊率达90.23%,基层就诊率达66.39%,较上年度提升9.9个百分点,县域内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占比达18.72%,较上年度增加7个百分点。远程心电设备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比达45%,县域内中医类诊疗量占比达26.96%,较上年度增加11个百分点。群众健康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拓宽慢病服务范围,将地方特色慢病和传染性慢病纳入管理,结核病发病率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地方病布鲁杆菌病发病率同期下降16.3个百分点,患者治疗率和规范管理率均达到100%,两慢病规范管理率达91.66%,控制率80.9%,基层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不断提升。在州直县市中率先实行医共体总院负责人年薪制,人均年薪25万元,乡镇卫生院全面落实“两个允许”,核增奖励性绩效,较同期增长11%。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及慢病住院率、过早死亡率、发病率明显下降。2024年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分别同比下降16.2个百分点、10.6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住院率下降1.7个百分点,四类慢病过早死亡率降低至15.27%。

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我县部分医疗机构负债问题凸显,编制短缺突出,院内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业务科室间收入差距过大,基层儿科、口腔科、精神卫生等专业发展较弱。县级专家下沉基层激励机制不足,医共体内“一点注册、多点通用”尚未实现,县乡村三级用药统一问题亟待解决。

新源县的改革实践,既是对国家基层卫生健康战略的生动诠释,更是对边疆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探索。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从深化医共体党建引领业务融合、党员驱动服务升级、建立下沉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岗位年薪制、医保基金结余深度运用、医共体内动态执业、深化共享药房建设、基层服务能力达标等措施入手,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边疆民族地区健康样板,为守护群众健康交出更优异的答卷!

供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人民政府、新源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编辑:胡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