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乳腺癌筛查指南:科学认知,精准防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乳腺癌筛查指南:科学认知,精准防控

2025-08-03 10:1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和国家公共卫生投入的持续增加,癌症筛查已成为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癌症筛查是指在尚未出现相关症状的健康人群中,应用一系列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旨在早期发现特定类型癌症或其癌前病变的策略。科学规范的癌症筛查能有效提高癌症的早期诊断率,从而显著提升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权威指南如《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科普指南》及《中国恶性肿瘤筛查与预防指南》,凝聚了众多领域专家的智慧,系统阐述了不同癌症(包括乳腺癌)的筛查适宜技术、高危人群界定及预防策略,为公众认知和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聚焦乳腺癌,深入解读其科学筛查路径,助力女性朋友有效守护乳腺健康。

一、癌症筛查的核心价值与基本原则

癌症筛查的核心价值在于“关口前移”——在疾病尚处萌芽阶段将其识别,为治愈赢得宝贵时间。它虽不能预防癌症的发生,但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可显著降低癌症相关死亡率。进行癌症筛查前,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风险评估是起点,需全面考量个体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史、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运动习惯)及特定职业暴露等风险因素。专业咨询不可或缺,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个人健康状况和风险因素,由医生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推荐,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定期筛查是核心,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筛查间隔(如乳腺癌的年度钼靶检查),不同癌种筛查频率各异。指南导向,优先遵循权威医学组织和政府机构(如中国抗癌协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筛查建议。充分准备,部分检查(如特定血液检测需空腹)需按要求做好准备。理性解读结果,“阴性”结果意味着当前检查未发现癌变,但非终身保险;“阳性”结果提示异常发现,需进一步诊断性检查(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性质。及时跟进,若筛查结果异常,务必遵医嘱进行后续诊断评估。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限制酒精、避免吸烟等,是降低多种癌症风险的基础。持续警觉,即使筛查结果正常,也需关注身体变化,出现异常症状(如无痛性肿块、皮肤改变)应及时就医。完整记录,保留筛查历史与结果,便于长期追踪和医疗决策。

二、规避常见筛查认知误区

提升筛查参与度和有效性,需澄清以下常见误区:误区一:一检永逸。癌症发展非一蹴而就,筛查需按推荐频率(如乳腺癌每年/每1-2年)定期进行。误区二:阳性即患癌。筛查阳性仅提示风险升高或发现异常,需经确诊程序(如病理活检)方能确认是否为癌。误区三:青年豁免。虽癌症风险随龄增长,但年轻人群(尤其有家族史或特定基因突变者)亦可能罹患,高风险青年更应适时筛查。误区四:标志物万能。肿瘤标志物(如CA15-3)是辅助手段,其正常值不能完全排除癌症,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误区五:体检替代筛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有限,无法替代针对特定癌症的专业筛查(如乳腺钼靶、低剂量螺旋CT)。误区六:消极回避筛查。担忧费用(部分筛查项目已纳入医保)、恐惧确诊结果而拒绝筛查不可取,早期发现治愈率高,筛查获益远大于风险。误区七:过度担忧辐射。乳腺癌筛查常用影像学方法(如钼靶、低剂量CT)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潜在收益远超微小风险。

三、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

乳腺癌筛查策略需因人而异,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是关键:显著的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尤其一级亲属(母亲、姐妹)中有年轻发病者。已知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致病性突变,如BRCA1、BRCA2、TP53等。既往乳腺病理诊断为不典型增生(导管或小叶)或小叶原位癌(LCIS)。既往因淋巴瘤等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史(尤其在青少年或青年期)。具备以上任一高危因素的女性,其筛查起始年龄和策略需显著区别于一般风险人群。

四、乳腺癌筛查的推荐策略

基于风险分层,中国权威指南推荐以下筛查路径:一般风险女性:建议40周岁起开始规律筛查。40-49岁:推荐每年1次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联合临床乳腺查体。50-69岁:推荐每1-2年1次乳腺钼靶检查,并继续联合临床查体。70岁以上:身体状况良好、预期寿命较长者,可考虑每2年1次钼靶联合临床查体,决策需个体化。高危风险女性:筛查起始年龄应提前(可早至<25岁或比家族最早发病年龄提前10年)。筛查频率应更密集,通常推荐每年1次乳腺钼靶检查,并联合每半年至每年1次乳腺超声检查。强烈推荐补充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通常每年1次)。对已知基因突变携带者或有超强家族史者,医生会制定更严密的监测计划,可能包括更早开始或更频繁的影像检查,甚至讨论预防性措施。

五、核心筛查技术与应用

乳腺X线摄影(钼靶):目前乳腺癌筛查的基石。利用低剂量X线成像,对检测微钙化(早期癌重要征象)和结构扭曲敏感。虽对致密型乳腺组织穿透力稍弱,其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证据最为充分。乳腺超声检查:利用声波成像,无辐射,对鉴别囊实性肿块优势明显,尤其适用于致密型乳腺(亚洲女性常见)及年轻女性,是钼靶的重要补充。乳腺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磁场和射频波,软组织分辨率极高,对浸润性乳腺癌检出敏感性最优,是高危人群(尤其BRCA突变携带者)筛查的核心推荐。其缺点包括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需注射造影剂、对纯钙化灶相对不敏感。临床乳腺检查(CBE):由专业医生进行的视诊和触诊,可发现部分影像学不易察觉的表浅或较大病变,通常作为影像学筛查的联合手段。基因检测:非普筛工具。适用于有强烈家族史或个人史提示遗传倾向者(如符合特定标准),旨在识别高风险致病基因突变,指导个体化风险管理(如筛查策略、药物或手术预防)。一般风险女性无需常规检测。

六、乳腺自我检查(BSE)的意义和方法

定期乳腺自我检查有助于女性熟悉自身乳房常态,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变化。虽其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研究证据有限,且不能替代影像学筛查和临床检查,但仍被推荐作为辅助手段:最佳时机:月经结束后约1周,此时激素水平稳定,乳房肿胀感最轻。视诊步骤:面对镜子,观察双乳自然下垂状态及双手叉腰、双臂上举时乳房轮廓、皮肤(有无凹陷、皱褶、橘皮样变、红肿)、乳头(有无内陷、偏移、分泌物)的变化。触诊步骤:仰卧位(肩下可垫小枕),用指腹(非指尖)以稳定适中的压力,按“同心圆”、“上下行”或“放射状”轨迹系统触摸整个乳房(包括腋尾区),感受有无肿块、增厚、触痛。关键要点:每月固定时间检查,双侧对比,留意任何新发或持续性改变(如无痛性硬块、局限皮肤凹陷/增厚、单孔血性溢液、乳头新发内陷)。发现异常,务必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评估。自我检查的价值在于提升健康意识,促进早诊,但其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癌症。

乳腺癌筛查是女性健康管理的重要环节。充分理解其核心价值、基本原则,清晰识别自身风险层次,遵循基于证据的筛查策略(钼靶、超声、MRI的合理应用),并辅以规律的自我检查,构成了科学防控乳腺癌的基石。面对发病率的上升,我们无需恐慌,而应积极行动:评估风险、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筛查计划、坚持定期检查。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治愈希望极大。守护乳腺健康,始于科学认知,成于规范行动。(王立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王字玲,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

【责任编辑:钟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