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肝癌早筛指南:抓住黄金窗口期,守护肝脏健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 | 肝癌早筛指南:抓住黄金窗口期,守护肝脏健康

2025-07-31 08:4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肝脏,人体的“化工厂”,承担着解毒、代谢、合成等关键功能。肝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位居恶性肿瘤第五位,更是第二大肿瘤致死原因,其五年生存率仅为12.1%。严峻形势凸显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极端重要性。幸运的是,科学有效的肝癌筛查(早筛)为我们提供了对抗这种疾病的有力武器。本文将系统介绍肝癌筛查的意义、方法、适用人群及预防策略,帮助高危人群和公众了解如何科学守护肝脏健康。

一、认识肝癌

我国是肝炎大国,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广泛存在,这与肝癌的高发密切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中国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或肝硬化的背景。肝脏本身代偿能力强大且早期病变症状隐匿,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整体治疗效果不佳,生存率偏低。面对这一挑战,我国正积极推广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项目,尤其关注农村地区和高危人群。这些努力的核心目标在于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好的治疗结果,显著提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早筛,成为打破“发现即晚期”困境的关键环节。

二、为什么要做肝癌筛查

肝癌筛查是指在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高风险人群中,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医学检查手段,主动发现早期肝癌或癌前病变的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早”。早期发现肝癌(如单个肿瘤直径<3厘米),可通过手术切除、消融等局部治疗手段获得根治性效果,显著提高治愈率。早治疗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相较于晚期肝癌复杂的综合治疗,早期肝癌治疗方案通常更简单、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费用更低。早期干预还能更好地保存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规律的筛查至关重要。

三、肝癌筛查的方法

目前,《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年版)》推荐肝脏超声检查(US)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作为筛查早期肝癌的首选和基础方法,被称为“黄金组合”。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利用的原理是:AFP是胎儿发育期肝脏大量产生的蛋白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通常<20 μg/L)。当肝细胞癌变时,部分癌细胞可能重新产生AFP,导致血清水平升高。因此,AFP是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但需注意,AFP升高不等于肝癌确诊,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生殖系统肿瘤及妊娠等也可能导致AFP升高,结果需结合影像学和病史综合判断。动态监测AFP变化趋势非常重要,如AFP > 500 μg/L持续4周以上、AFP在200-500 μg/L持续升高超过8周、或AFP低浓度(20-200 μg/L)持续阳性超过2个月且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均需高度警惕肝癌。然而,并非所有肝癌都分泌AFP,约40%的小肝癌患者AFP在正常范围内。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AFP升高的比例相对更高,肝硬化患者若AFP持续升高,其患癌风险也显著增加。肝脏超声检查(US)则利用超声波无创、实时地观察肝脏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发现占位性病变。其优势在于无创、便捷、经济、可重复性好,适合大规模筛查,对发现直径>1厘米的肝内病变有较好敏感性,是AFP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对AFP不高或阴性的患者。其局限性包括对操作者经验的依赖、肥胖或肠道气体干扰可能影响小病灶(尤其<1厘米)检出、以及对病灶良恶性鉴别能力有时有限。

四、如何进行诊断

当“AFP+超声”初筛异常或临床高度怀疑肝癌时,需借助更精密的检查进行确诊和评估。超声造影技术、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增强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使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的MRI)是诊断早期肝癌的关键技术,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们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在不同时间点(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典型肝癌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延迟期强化减退的“快进快出”特征,能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与血管关系及转移情况。MRI在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方面通常更优,对小结节鉴别诊断能力更强;CT扫描速度更快,对钙化显示更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主要用于评估肝癌有无远处转移(如淋巴结、骨、肺),帮助明确分期、寻找隐匿病灶和评估生物学行为,但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不如增强CT/MRI,且费用昂贵并存在辐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一种侵入性检查,能清晰显示肝肿瘤血管和供血,曾是诊断金标准之一,在发现微小肝癌方面有优势,但随着无创影像技术进步,其在诊断方面的应用已减少,更多用于介入治疗(如TACE)。肝脏瞬时弹性成像(TE)通过测量振动波在肝组织中的传播速度换算成肝脏硬度值(LSM),用于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程度(肝癌最重要的高危因素),间接辅助肝癌风险分层,但不直接用于检测肝癌本身。肝脏穿刺活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获取少量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肝脏病变性质、确诊肝癌及组织学类型的“金标准”,适用于影像学难以确诊或特定治疗前,但属于有创操作,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和取样误差可能。

五、哪些人群需要肝癌筛查及频率

肝癌筛查主要针对有明确肝癌发生风险的人群,不同高危群体的筛查策略有所不同。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无论是否已发展为肝硬化,均属高风险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血清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所有肝硬化患者,无论病因(病毒性、酒精性、脂肪性、自身免疫性、代谢性等),是肝癌发生的最高危因素,同样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AFP+超声筛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尤其合并代谢综合征(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或已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者,肝癌风险显著增加,有进展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应每6个月筛查一次;无肝硬化的患者应根据个体风险因素(如糖尿病、肥胖程度、纤维化程度)由医生评估决定筛查频率(可能每年一次或更频繁)。长期过量饮酒者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增加肝癌风险,其筛查频率需由医生评估肝脏损伤程度后决定(通常建议至少每年一次AFP+超声,如有肝硬化则每6个月一次)。有肝癌家族史(尤其一级亲属患病)的人群自身风险增加,应主动与医生详细讨论个人风险因素(是否携带肝炎病毒、有无肝病基础等),由医生制定个体化筛查计划(通常建议每年一次AFP+超声,若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则频率更高)。必须强调的是,AFP和超声是重要的筛查手段,但异常结果本身不能确诊肝癌。若筛查发现异常(如AFP显著升高、超声发现可疑占位),必须尽快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等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必要时进行活检。筛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次结果阴性不代表终身无忧,需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周期坚持进行。筛查方案应个体化,医生会综合考虑年龄、性别、肝病病因、严重程度、合并症等多种因素进行调整。

六、降低肝癌风险的综合预防小贴士

筛查旨在“早发现”,而预防则是“少发生”,降低肝癌风险需要多管齐下。预防病毒性肝炎是关键,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及乙肝相关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已纳入我国儿童计划免疫。成人未感染者,特别是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患者家属、经常接触血液者)也建议接种。接种后抗体(抗-HBs)水平可能下降甚至转阴,但研究表明免疫记忆细胞通常能提供长期保护,一般人群无需常规加强免疫;高危人群若抗体消失,可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确认未感染后,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补种。预防丙肝目前主要靠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注射、不洁纹身/穿刺、不安全性行为、共用个人物品),因其可治愈,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断肝病进展。严格限制酒精摄入或戒酒至关重要,长期酗酒是明确的肝癌风险因素。防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需通过健康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及管理好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以预防和逆转脂肪肝,阻止其向肝癌发展。避免黄曲霉素暴露同样重要,这种强致癌物主要污染发霉的花生、玉米、谷物、坚果等,应不食用霉变粮油食品,注意食物干燥通风储存,购买正规产品。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包括某些中草药),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风险。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戒烟、良好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整体健康和免疫功能。

肝癌虽然凶险,但通过积极预防(接种疫苗、健康生活)、科学筛查(针对高危、定期规范)、早期诊断(如超声造影等利用先进技术)和及时规范治疗,完全有能力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了解自身风险因素,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并严格执行个性化的筛查计划,是守护肝脏健康的关键一步。随着医学进步,液体活检(如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ctDNA)、多组学整合分析(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以及人工智能(AI)辅助影像诊断等新技术,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升肝癌筛查的敏感性和便捷性。关注肝脏健康,从了解和行动开始,记住:早筛一小步,健康一大步。

(本文作者:王立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王字玲,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

【责任编辑:钟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