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老中医”董昌盛的边疆17天:以中医综合疗法护警民健康
近日,由国家移民管理局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送医送药下基层”活动在多地开展。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董昌盛,作为该院三人医疗小队成员,随联合巡诊队深入内蒙古大草原和黑龙江边境地区,与深圳边检总站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共同为戍边民警、辅警及驻地群众送去了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关怀。

在派出所、体育馆、蒙古包和口岸等临时诊疗点,董昌盛医生凭借其针、药、灸、穴位点按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特色疗法,为当地警民提供内科杂病领域的健康服务,因其年轻却医术精湛,被亲切地称为“年轻的老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专科化,中医的全科诊疗优势在此次巡诊中充分展现,从颈肩综合征、鼻炎、顽固失眠、癌前病变,到高尿酸血症、月经不调、代谢综合征、中风后遗症等,董昌盛总能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找到解决方案,深受草原和黑龙江一线警民欢迎。
案例显效彰显中医智慧
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边防派出所,一位焦急的蒙古族母亲抱着咳嗽长达60余天的4岁儿子前来求诊。当地医院检查(验血、CT)未见异常,仅靠输液控制但效果不佳。董昌盛细致问诊后,结合孩子症状(咽喉痒、痰白、胸胁闷胀、胃口差、口苦咽干)及过度喂养史,依据《伤寒论》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兼痰气郁结证”。他立即为患儿贴上龙华医院自制的细芥贴,并配合王不留行籽埋豆于合谷、鱼际和手三里穴。短短15分钟后,患儿咳嗽减轻75%,并开始主动索食。董昌盛随后开具经方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方剂。次日随访,患儿已能正常进食。

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一位34岁的女民警因甲状腺左叶发现7*8mm结节(TI-RADS 4A)且母亲有甲状腺癌病史,情绪高度紧张。董昌盛在分析其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后,告知其虽有5%-10%的恶性风险,但无需立即手术,建议3-6个月随访彩超并结合中医药改善体质进行科学防治。他为患者开具经方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并予以太冲、血海穴王不留行籽埋豆,成功帮助患者卸下心理包袱,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因地制宜 解决地方多发病
董昌盛在巡诊日志中感慨:“草原是中医的天然课堂。”针对当地高发的日光性皮炎(中医称“日晒疮”),他运用凉血消风法,使患者大片红疹迅速消退。对于常见的湿疹、带状疱疹、高尿酸血症,通过辨证施治均取得显著疗效。尤其在治疗膝关节炎、鼻炎、失眠、颈椎病、腰间盘突出、急慢性腰扭伤和疼痛等疾病时,他采用温针灸或针刺配合辨证方剂,往往能现场缓解症状。龙华医院医疗小组开展的过敏性鼻炎耳穴埋豆疗法,也在草原地区获得一致好评。

关注结节高发 强调综合防治
巡诊中发现边境警民结节高发问题突出。在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消防大队巡诊时,董昌盛接受国家移民管理局采访表示:“结节的高发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边境一线民警在执勤时的付出,保护了我们的国家安全,我们巡诊队要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上给予呵护。”他基于癌症预防的6个维度(中医治疗、定期随访检查、心理调摄、饮食调养、运动功法、科学作息),向前来就诊的民警、消防队员及群众进行了耐心科普,获得高度评价。
轻伤不下火线 坚守岗位
巡诊期间,董昌盛同志不慎摔倒,左侧胁肋部受伤,胁肋部疼痛一直发作,直到7月8日巡诊完成,还有隐痛,他始终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获得民警和队友一致点赞。“民辅警对健康的殷切期望,以及队友的B超检查及治疗支持,给了我坚持的勇气和力量”,他说道。
数据详实 精神传承
巡诊期间,董昌盛坚持每日记录病例并向戍边卫士、驻地群众科普健康知识,同时汇总龙华医院三人小组的诊疗数据上报。从恶性肿瘤术后中药干预到高血脂、高血糖的辨证论治,每个案例都凝聚着实践智慧。在阿巴嘎边境管理大队巴彦图嘎诊疗点,他深感:“在天边高原,中医的智慧更能彰显生命力。”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表示将把这种深入基层的精神传承下去,引导学生将事业与基层需求结合,让中医更具生命力。
董昌盛医生独特的“双手同时把脉”技艺,给内蒙和黑龙江的边防警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口口相传下,“年轻的老中医”称号不胫而走,诊疗量名列前茅。在为期17天的巡诊中,医疗队行程3796公里,覆盖88个边境点位,服务民辅警共计2839人次,圆满完成了全部巡诊任务。此次中医深入基层的实践,正为国家移民管理系统警务保障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由国家移民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巡诊活动,医疗队秉承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用医疗资源和技术传递真情,守护戍边卫士健康。正如董昌盛医生所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戍边民警守护边疆群众,守护国门安全、维护边疆安宁、促进民族团结、护航跨境贸易,彰显大爱。一次巡诊边疆行,终身边疆警民情。未来,这份情谊将通过中医的桥梁继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