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国医大师施杞学术思想座谈会在北京举办,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医骨内科学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展开深度研讨。施杞国医大师综合其长期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对中医骨内科学特别是其慢性筋骨病的理论体系构建与未来发展方向做了系统论述,同时分享了他对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
此次会议不仅系统呈现了施杞国医大师在慢性筋骨病领域的学术体系,更以“肌少症”为切入点,为中医诊疗老年健康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座谈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悦礼博士主持。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中医理论解构肌少症构建“脏腑-筋骨肉脉”整体诊疗观
施杞指出,肌少症在中医理论中属“肉痿”范畴,其病机与脾、肾两脏功能失调紧密相关,常见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互结三大证型。他创新性地以“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肉、脉主血”为理论根基,提出筋骨肉脉病变与脏腑功能失衡的整体关联。临床实践中,他主张运用慢性筋骨病理论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如常用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和熟地、枸杞等补肾填精药物为基础治法,同时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通络药物,及茯苓、薏苡仁等化痰祛湿药物,通过改善肌肉失养状态,实现“强筋壮骨、充肌养肉”的治疗目标。
辨证分型与综合干预并重形成中医特色诊疗体系
针对不同证型,施杞建立了精细化的辨证标准:脾肾两虚证可见肌肉萎缩、腰膝酸软、便溏等症;气血不足证表现为肌肉松弛、面色萎黄、头晕乏力;痰瘀互结证则以肌肉僵硬、活动不利、肢体困重为典型表现。除药物治疗外,他特别强调功法锻炼与饮食调理的协同作用,推荐“十二字养生功”等传统功法辅助康复,形成“药物-功法-饮食”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
学术传承与临床创新并行推动中医骨科学科发展
座谈会上,广东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专科医院副院长陈博来教授、北京银发健康长寿研究院执行院长汪光亮医生作为施杞国医大师学术传承人,分别就慢性筋骨病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以及该理论指导下针对脊骨疾病合并睡眠障碍的诊疗探索进行主题分享。
同期,施杞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工作室北京联络处成立。学术传承人汪光亮基于慢性筋骨病理论,开展脊骨疾病与睡眠障碍交叉领域的无痛睡眠研究,旨在为相关患者提供基于中医理论的创新解决方案。汪光亮指出,当前睡眠微环境系统研究受关注,脊骨神经科学是其中之一,但中医骨内科学在睡眠健康领域研究较少,引发学界对中医理论现代化应用的思考。
施杞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工作室北京联络处授牌施杞国医大师提出的慢性筋骨病理论,强调“筋骨并重、调摄气血、整体施治”,为无痛睡眠研究提供新思路。汪光亮表示,中医骨科学与现代睡眠医学的交叉研究,将为疼痛性失眠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未来将深化两者融合,推动无痛睡眠技术发展,促进传统医学在现代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此外,优质睡眠可避免疼痛、减轻疼痛,在提升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在无痛睡眠领域的探索,正拓展慢性病防治新思路。
【责任编辑:实习生(阮婕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