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核心思想: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平衡之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核心思想: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平衡之道

2025-07-02 09:3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仲夏时节,在西安举办的2025“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医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命题如金石之声,叩问时代。这不仅关乎一门古老医学的存续,更是中华文明智慧深度参与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叙事。其融合之道,可凝练为三重境界的交响:文化思想之融汇、终极目标之契合、实践路径之共创。

一、文化根脉:平衡和谐之道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共振

中国式现代化绝非西方模式的翻版,其核心特质在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全面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天下大同。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致中和”的核心理念遥相呼应,形成深刻的文化基因共鸣。

“天人合一”与“和谐共生”:中医将人置于浩瀚宇宙与自然节律之中审视。《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人体健康被视为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共振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摒弃征服自然的掠夺式发展,追求绿色发展、永续之道。二者共享敬畏自然、顺应规律、谋求和谐共生的哲学底蕴。中医的“四气五味”、“五运六气”理论,正是这种整体观、系统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璀璨结晶,以此生发出的“共生健康思想体系”将为现代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古老而常新的东方智慧。

“阴阳平衡”与“协调并进”:中医理论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健康圭臬,视疾病为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治疗旨在调和气血、燮理阴阳,恢复内在五行能量平衡和谐。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推进,避免物质繁荣而精神空虚、经济发展而生态破坏的跛足前行。这种对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不懈追求,正是“阴阳平衡”理念在宏大国家治理层面的生动映照与时代升华。

“仁和精诚”与“和平大同”:中医“医乃仁术”的本质,蕴含着“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博爱情怀与伦理追求。这与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和平属性,反对零和博弈,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使者,其蕴含的仁爱、和谐、普惠的价值,正可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促进民心相通、播撒和平理念的独特软实力。

二、目标同归:全民健康福祉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旨归

中医药的根本目标,在于“上工治未病”的养生智慧,在于维护和提升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态,实现“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这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健康福祉”这一核心维度上高度契合。

“治未病”与“主动健康”: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核心理念,超越了被动治疗的局限。这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转变深度契合。推广“五行和心生活方式”(如顺应四时、情志调摄、导引按跷、食疗药膳、补充能量),普及“五行能量平衡”服务,是降低慢性病发生率、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应对老龄化挑战、减轻医疗负担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不可或缺的东方方案。

“简便验廉”与“普惠可及”: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简便验廉”的防治手段。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保障全体人民,尤其是基层和欠发达地区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至关重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优势,以“五行健康管理体系”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降低医疗成本,让现代化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整体康养”与“美好生活”:中医不仅关注生理祛病,更注重精神调摄、社会适应、道德完善的“大健康”观。《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追求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健康境界,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期许的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有物质的富足,更要有身心的安康、精神的充盈与生活的品质。“五行康养社”的全面覆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健康生活需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和实践支撑。

三、路径共创:守正创新,以现代科技赋能千年智慧

融合的第三重境界,在于实现路径的协同并进。中医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守正创新”——在坚守中医核心思维、理论精髓、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拥抱现代科技,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实现诊疗模式的突破与疗效的飞跃。

“守正”:固本培元,传承核心精粹。

这是创新的根基。必须深入挖掘、系统研究、完整传承中医典籍、提炼“五行智慧”、深研理论体系(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普及特色技法(如针灸、推拿、正骨)、坚守道地药材与炮制技艺。运用现代文献学、信息学、知识图谱等技术,建立更高效、更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库与传承平台,确保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智慧不致湮灭。强化中医思维在临床、教学、科研中的主导地位,避免陷入“以西律中”的误区。

“创新”:科技赋能,突破时代瓶颈。

AI助力“望闻问切”,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舌诊、面诊、可穿戴系统,实现客观化、动态化、量化分析;开发智能脉诊仪,结合多模态传感器与算法模型,捕捉更细微的脉象信息,以算法解读人体五脏能量平衡关系;构建智能问诊辅助系统,优化信息采集与辨证逻辑。AI可穿戴设备可望成为提升中医动态随诊的客观性、标准化和效率的强大工具,也将成为中医深入五行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数据驱动“精准中医”,利用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技术,建立大规模、高质量的中医临床诊疗数据库、方剂数据库、中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探索疾病证候规律、方证对应关系、药物量效关系、复方协同机制,推动辨证论治向更精准、更可预测的方向发展,实现“病证结合”框架下的个性化治疗优化。

智能赋能药物研发与生产,AI加速了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复方优化设计、新适应症的发现;以中药新型发酵技术提升药物有效成分利用率,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中药茶饮替代传统中药服用模式,让科技思想贯穿中药创新;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升中药材种植(如精准农业)、加工炮制、质量控制、制剂生产的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让传统中医药随时代脉搏发生同频共振,结出硕硕新成果。

结语:东方智慧的现代性启航

中医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是一场根植于五千年文明沃土的深刻对话,一次面向人类未来的共同探索。当“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照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图景,当“阴阳平衡”的深邃哲思融入“协调并进”的发展实践,当“五行和心生活方式”的养生之道升华为“健康中国”的全民福祉,当“守正创新”的铿锵步伐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浪潮中踏出时代强音,中医药便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手段,更成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气质与内涵的澎湃力量。这力量,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是民生福祉的基石,是科技创新的沃土。它昭示着,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壮阔征程中,源自东方的生命智慧与和谐之道,必将以其独特的价值光芒,为世界贡献一份平衡、健康、可持续的中国方案。中医药的现代化,正扬帆起航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浩瀚蓝海,驶向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光明彼岸。

(作者:陕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贾宏雄)

【责任编辑:胡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