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以岭:为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应重视中医脉络学说的丰硕成果
近日,一场聚焦于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盛会——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天津顺利拉开帷幕,业界多位大咖学者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
吴以岭教授线上作学术报告
在大会的主论坛环节中,吴以岭教授以线上形式发表了题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学术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在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吴以岭教授指出,中医脉络学说的构建旨在解决微血管病变这一国际性难题,并已在理论、机制和临床等多个层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该学说不仅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脉络与微血管、微循环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提出了营卫理论作为脉络学说的核心,为血管病变的临床辨证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吴以岭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揭示了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核心和启动因素,血液成分和神经体液共同参与,脏器组织细胞结构功能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并证实通络干预能够有效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改善心、脑、肾等脏器的微循环,减轻临床病情。在脉络学说指导下,吴以岭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了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三大心脑血管病领域创新中药,并开展了大量循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在防治冠心病、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不仅解决了多项国际医学难题,还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通心络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97例临床循证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风险74%,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该研究论文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刊出,并获评2023年亚洲心血管医学领域杰出研究、中国十大医学研究,成为百年来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里程碑式突破。
关于参松养心的1476例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参松养心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疗效相当,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平均提高心室率7.09次/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循证研究显示,参松养心在减少早搏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为解决这一国际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循证研究显示,其提高心室率同时可以减少室性早搏,改善临床症状,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药物治疗空白。“参松养心胶囊对920例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降低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40.4%。
芪苈强心对慢性心力衰竭3110例循证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降低慢性心衰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对照组下降22%,分别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17%和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为改善慢性心衰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该研究成果近日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
国家973计划验收专家组评价:该项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吴以岭教授的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西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潜力。
未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持续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