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湿热延续 “贴秋膘”需谨慎
今日(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立秋”则代表着秋季的起始。秋季是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的季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立秋就是自然界的变化中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但仍在“三伏”中的“中伏”与“末伏”之间,再遇上今年长达40天的“加长版”伏天,立秋之后的气候仍具有明显的高温、高湿等特征。暑热未消,空气湿度仍较大,在秋分之前到这段时间里,建议人们仍需秉持清热、健脾、祛湿的养生原则。
民间素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俗话讲“一夏无病三分虚”,”贴秋膘“就成为了秋季进补的代表性习俗。但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暑湿仍较明显,盲目摄入大量蛋白质与脂肪容易加重体内痰湿凝滞,使身体困倦乏力、头晕昏沉、口中黏腻不爽、腹胀纳差。
贴秋膘”需要结合秋季的特点,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让“秋膘”贴到好处,不过分进补。
首先,高尿酸、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谨慎贴秋膘,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容易加重代谢系统负担,使消化系统本身的障碍更加严重。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使动脉血管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管弹性,导致血压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
其次,老年人群不可大补。立秋后秋燥来袭,人体容易出现“温燥”的情况,老年人尤其容易感到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瘙痒、眼干、嘴唇干裂、咽喉疼痛等不适症状。此时除了多补充水分以外,还需要清淡饮食,少荤多素,尤其要注意少食肥甘厚味以及辛辣食物。
中医上讲秋季主肺,而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肺为“娇脏”,最惧燥邪。故立秋时节应多食滋阴润燥的食物以润肺养阴,一些白色的食物如银耳、梨、百合等都是滋补润肺的佳品。中医秉承“虚则补之”的养生原则,因此也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不要虚实不分滥补。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辨证服药能补益身体,药膳食补也应遵循同样的原则,要注意进补适量。
按照中医“春夏滋阴,冬秋养阴,四季条例,各有所重“的理论,我们可以从饮食、药膳等方面来健脾化湿,预防疫邪。建议大家平时可多吃丝瓜、莲藕、茄子、冬瓜等生津、利脾、养胃、滋阴的食物;加强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等,也可以吃一些带有温补性的牛、羊、狗肉之类,以滋阴壮阳、温补血气、增强体质抵抗力,起到润泽脏腑、养颜护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