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为中医药诊疗装上精准“导航”
李梢讲解UNIQ系统
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地图,中药进入人体产生的作用就像地图上一条条路线,这些路线能够被清晰呈现吗?如果把中医药对人体的宏观治疗比喻为一片森林,中医药对细胞、分子层面的作用就像森林中的树木,森林与树木的关系能够一目了然吗?
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李梢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与系统(简称UNIQ系统)”获得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级别的“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系统有望将上述设想变为现实。
“借助人工智能,该系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药物的干预效果起到精准导航的作用,既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又使中医药能够深入到微观层面,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提供生物机理上的支撑。”李梢说。
学科交叉打开解密中医药机理之门
对于中医药诊疗疾病的原理,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梢在少年时代就有自己的洞见。他认为,中医药治病的原理是可以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阐释的,中医药与现代科学并不互斥,二者能够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他的想法也得到了父亲——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的肯定。
199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攻读博士期间,李梢提出了中医药和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假说——中医药不是和单个生物分子有关,而是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网络、网络的动态变化有关,这个网络有可能表征中医药的整体。
在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的支持下,李梢于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动化系以“三论一智”为特点,“三论”指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一智”指人工智能,其学科特点和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观的思维很契合),进行“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大跨度交叉学科研究,也开始了他20多年的解密中医药现代原理之路。
交叉学科可以探索,但如此大的跨度,怎样才能守住中医药的底蕴,巧妙地将现代科学融入其中,李梢面临三道难关。第一,讲不清中医药在机体内部如何发挥作用,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就无法被揭示;第二,如果采用现代医学常用的还原分析方法,很容易丢掉中医的整体特色,难以“守正”;第三,缺少中医药在微观层面的数据积累,从微观和系统的角度阐释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亦是挑战。
经过反复思考,李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中医的整体思维用于微观的生物层面,在人体“黑箱”里建立一个“GPS(导航)系统”,全面计算出中西医药与生物分子的关联,用于支撑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经过团队多年攻关,一个能够展现出中西医药与生物分子的关联的系统——“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UNIQ系统)”应运而生。
数据编码掌握中医药精准诊疗之钥
假设一名感染风寒后咳嗽的患者服用了某种中药进行治疗而后痊愈,这一过程中,症状、药物、人体细胞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这个系统如何呈现人类疾病、生物分子网络、中西药物之间的关联?
李梢打了一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想要通过微信朋友圈知道一个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关系,如何去筛选呢?只要用这个人的朋友圈和全世界所有人的朋友圈去做一个对比,如果两个人的朋友圈重合度很高,那么这两个人是朋友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关联规律同样适合于建立宏观临床表型、微观生物实体、药物之间的多层次联系,什么病和证需要用什么药来治,大数据就可以帮忙得到答案。”
李梢介绍,UNIQ系统借鉴了中医整体观的“取象比类”思想,从全局上看,人类表型网络(人类疾病,包括中医证候的临床表现)、生物分子网络(生物体内部的基因、蛋白之间)、中西药物网络之间存在着一种“宏微观模块化关联”关系。例如,临床表型越相似,相关的基因和基因产物在网络上越聚集。
“一张由疾病、药物和生物分子织成的网络就好比由无数道路组成的地图,找到编码规律才能获取揭秘人体‘黑箱’的钥匙。”李梢说。
基于这一规律,团队已经研制了中西医表型、生物分子网络、中西药物的“关系推断”算法,实现同时期国际最高精度的致病基因、药物靶标预测,通过计算,系统解析了疾病机制和药物作用的关联,在生物分子网络上实现了疾病和药物内在关系的定位和导航。
事实上,这一系统已经被应用在临床,在中医诊疗和中药研发上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一个典型范例是,利用UNIQ系统,结合大规模病例样本的采集和检测,李梢团队构建了胃炎癌转化的寒热证分子网络、舌苔菌群网络、胃组织单细胞网络,发现了本虚标实、寒热失衡促使胃炎癌转化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在部分中医证候典型、病理诊断处于低级别异型增生阶段的患者胃组织上发现了一类“胃癌极早期细胞”,它与胃早癌细胞分子特征高度类似,可以表征胃癌癌变的萌芽阶段。围绕发现的胃癌极早期这一全新分期,李梢团队还研制了胃癌极早期中西医智能筛查系统、胃癌极早期生物标志物,以及精准防治中药,为解决我国胃癌早诊率低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
“这一系统即让中医药思维能够在微观层次发现规律,又使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积累的大数据能够为中医药所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科学原理,为中医药精准诊疗奠定基础。”李梢说。
打破壁垒破解中医药传承创新之题
“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可以成为中医药的发展机遇。”李梢说,在自己的科研之路上,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医药不断在突破原有的研究模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建立以中西医学和生物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与系统为特点、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等关键技术,建设符合中医药整体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是李梢团队的目标。
为了跨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鸿沟,李梢牵头创立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2021年,研究所揭牌。研究所依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联合清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附属长庚和玉泉医院等多个院系的力量共同建设。聚焦中医药关键科技需求,以“医工结合、中西结合、交叉创新”为特色,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新模式。李梢作为所长,成为了“中医药+AI”领域的探路者。
李梢介绍,交叉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已率先制定并发布了网络药理学首个国际标准,促进了中医药科研方法走向国际前沿,积极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2023年夏季,首位晋升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身教授的亚裔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血管新生顶尖科学家曹义海访问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看到李梢的研究成果后感到很振奋,认为其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在曹义海等专家的力荐下,经过评审,由于在网络药理学与传统医药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胃癌极早期防治研究上的突破性成就,李梢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该院为国际科学院组织、中国科学院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权威机构收录的唯一欧洲科学院,也标志着该系统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批评者,要勇于做建设者、创造者,这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的使命。”李梢表示,在这条沟通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道路上,团队还将持续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