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炎炎夏日长 中医提醒您注意生津避暑
每年的公历6月21日前后是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据《恪遵宪度》中的解释,夏至是“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夏至日昼长夜短,阳气盛极转衰而一阴始生,也就是说夏至过后,天地的阳气由盛转衰,应当顺应时令,及时开始注意阴气的养护。
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虽然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地表的热量仍然在太阳的直射下逐渐积累,直到入伏到达最热的时节。中医上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此时阳盛于外,万物生长。夏季主心,高温、闷热与潮湿的气候容易使人心气火旺,因此这一时节的生活起居应当注意生津避暑,养护阳气。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寤与寐是人体清醒与睡眠的两种状态,也是体内阴阳盛衰相互交替的体现。由于夏季白昼较长,我们可以顺应昼夜的阴阳变化,晚睡早起,但要在保持每天7个小时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在夜间12点之前进入睡眠;此外,正午时分也可以适当安排午休,减轻身体疲劳的同时恢复能量和精力,避免由睡眠不足引发的心脏亚健康问题,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夏至时节的气候兼具高温与潮湿的特点。依照中医五行理论,夏季主心,心属火,受到炎热阳气的影响,人们在夏季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问题,并且由于高温出汗会带走体内大量水分与无机盐,人体也很容易出现阴阳失衡的现象。《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就是说夏季可以多吃苦味及酸味的食物,帮助消暑清心的同时生津止渴,辅助食物的消化吸收,维持营养平衡。
古话有云“千寒易祛,一湿难除”。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导致机体疾病缠绵。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接连进入雨季,降水天气增多,生活起居上更要注意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爽,也尽量不要涉水淋雨、穿未干的衣服,避免外感湿邪;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油腻冷饮,避免内伤脾胃,导致体内湿气郁积。绿豆、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玉米须、冬瓜等食物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可以在日常的饮食中选择冬瓜老鸭汤、芡实薏米粥、陈皮荷叶茶等药膳,为脾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