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探中华》为弘扬中医文化开启又一扇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简牍探中华》为弘扬中医文化开启又一扇窗

2024-05-09 16:58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它是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播出第五期,聚焦讲述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3号汉墓的近千枚“天回医简”,采取“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全面立体地重现了汉代中医药学术的辉煌。

配图1.jpg

几千年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养生调摄、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中医药发展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已经迎来新机遇,正在进入新时代。《简牍探中华》节目以2012年成都天回镇重大医学考古发现为背景,曲尽其妙地展现了天回医简发掘、研究、传承的背后故事,详尽展示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并首次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记载的优秀中医药文化历史故事“搬上”舞台,精彩演绎了天回医简的“前世今生”。

在鲜活的人物性格和严谨正统的医学知识中,节目找到最大公约数,让中华医者的事迹触动更多的人,使观众感受到汉代中医药文化之盛。同时,也让我这个中医工作者、医学简牍的研究者更加坚定要把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工作落到实处。由此《简牍探中华》实实在在为弘扬中医文化开启了又一扇窗。

从第四期开头介绍的简牍脱水加固法,到本期节目中“天回医简数据库”的首次发布,《简牍探中华》对于简牍最新研究成果的高度关注,令我深受启示:研究简牍要解放思想,采用现代科技方法让简牍还原本貌、永久保存,让研究更具象可感,也要让有使用价值的医药简牍“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真正做到“汉代医简放光彩,千年古方惠今人”。

而与“天回医简”同属汉代方书,内容有着一定共性的“武威汉代医简”目前收藏于甘肃博物馆。二者墓葬年代相差不足200年,证明其成书的下限和流传时代相距不是太远,这是两书内容相同和相近最主要的原因,两书进一步弥补了现存汉代中医临床文献缺如的遗憾,对研究秦汉到东汉早期的医学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特别是有关复方的临床运用经验。相互参考,对比研究这两批医简,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两者的学术地位和特点,更好地了解中医学在汉代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也十分期待《简牍探中华》后续节目中对武威汉代医简的精彩呈现。

简牍是纸张普及之前中国古代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作为第一手的出土文献材料,简牍上的只言片语承载了真实过往,既有历史大事,也有史书中不曾记载的小事,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简牍探中华》播出以来,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等成为各大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节目对简牍的宣传、整理、研究内容广泛,涉猎秦汉时期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详实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以第三期为例,节目邀请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共同解读《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编年记》《为吏之道》《封诊式》等云梦睡虎地秦简原始记录,让我们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惊叹于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非凡智慧。

可以说,《简牍探中华》的亮相,意味着总台的文化创新已经朝着“让冷门不冷、助绝学不绝”的更高难度、更深层次和更大追求进发,节目让“冷门绝学”走向“大众显学”,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本文作者:张延昌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中医痹病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