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原创思维之正 创交叉融合之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守原创思维之正 创交叉融合之新

2024-04-29 15:21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深入学习这一重要指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医、从医、研医经历,笔者认为,“守正”重在学习、掌握、运用中医原创思维;“创新”则强调学科交叉、团队融合、知识共享。

守原创思维之正

中医原创思维体现了中医独特的诊疗理念和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原创思维主要包括象思维、整体思维、圆运动思维。象思维是以客观事物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则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认识事物,因此,将人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视作整体。天地犹如运行不息之大圆轮,万物生生不息在其中。“圆道”即“天道”,亦为“自然之道”。循环往复之自然现象,经过抽象,形成“圆运动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思维方式,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王永炎院士在《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始源泉》中指出:我们要牢记中医药的原象思维,认真启动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深刻吸取过度西化的教训,兼容并蓄,实现“我主人随”。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始终秉承一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态度和精神,坚持遵循中医原创思维,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逐渐领悟中医的精髓。

如何守中医原创思维之正?首先,应该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医原创思维,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法则;积极开展中医原创思维研究,如系统梳理圆运动思维及象思维的出处、内涵和应用等。这不仅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也是回应中国思想界、哲学界、文化界诸多层面责疑的需求。其次,临床实践是检验和深化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象思维”治疗白血病、淋巴癌和肺癌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如对于其中一个基于“象思维”治疗“白血病”的案例,我们的临证体会是,“白血病”就像“水土流失”一样,原来河水很清澈,后来被癌细胞占领了,河水变浑浊了。应该如何治疗呢?一方面,我们需要固护河流源头的“植被”,可以“四逆散”为基础方,让泥沙不再流到河里;另一方面,河里的泥沙要沉淀到河床,可用“炒决明子、白茅根、桂枝、陈皮”等通过大便、小便、汗、痰等有形之物排出去。如此,“植被”固护了,河流也干净了,白血病就有望治好了。对于该案患者,笔者调整了3次处方,做了3次骨髓穿刺(均有原始数据可查),骨髓象中的“原幼细胞”分别为83%、0.5%和0,前后19剂中药让“原幼细胞”归零,诸症显著改善,患者转危为安。

创交叉融合之新

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第一项即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需要加强交叉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整合,更是创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坚持以下3个方面。

一是学科交叉,催化创新。如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学技术研究历代医家的命门理论临证经验,总结和解析诊疗规律;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深入剖析命门的科学内涵。二是团队融合,协同创新。组建包含中医学、现代医学、信息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覆盖全国的“命门研究共同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三是知识共享,促成创新。本着“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建立一个可完善、可共享、可推广的“中医学公共知识库”,使中医学各项研究成果迅速融入公共知识库,推动中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强调的是,聚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我们主持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基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进展数据库建设”项目,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宗旨,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之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所、学会、高校多学科交叉、多团队融合,共同建立一个可完善、可共享、可推广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进展数据库,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各项研究成果迅速融入公共知识库,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目前,标志性成果《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发展报告(2010—2021)》已经发布,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该报告是一部系统性回顾、分析总结和述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进展的著作,学科特色鲜明,具有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

结命门研究之果

清代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指出:“命门为十二经之主,《素问》不明言者,以主之难识耳。……秦火未焚之前,何故修命门者少,总由于不善读《内经》也。”此语道破中医治学的门径与误区,至今仍振聋发聩。受陈士铎的启发,我们在临床和科研上开始重视“守命门”。后又有幸多次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讲座,其善从“命门”论治疑难杂病,推崇《黄帝内经》“杂合以治”,让笔者意识到临证贵在“守命门·崇合治”;朱老之师章次公注重明辨病机,强调药随机转,让笔者体会到“辨病机”乃辨证论治之核心。国医大师陆广莘重视命门研究,而孟庆云、于智敏和胡镜清等学者则重视病机研究,笔者在上述先贤和前辈的启发下,逐渐将学术思想凝练为“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并贯穿于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围绕“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初步构建了完整的命门学说“理、法、方、药、用”体系。目前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编撰3部著作,即《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命门学说临证方药求真》《命门医案求真》。二是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6篇学术科普论文,即《临证须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基于“命门火衰”论治肺癌》《<黄帝内经>“圆运动思维”探微及妙用》等。三是发表9篇T1期刊学术论文,围绕命门内涵、实质、功能及其与寿夭、脾主运化关系等内容展开论述。四是主持9项各级科研课题,从命门理论、临床和实验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五是组织1次面向全国的“命门研究”专题组稿,最终8篇论文成功录用发表。六是牵头举办1次面向全国的专题研讨会,即第五期求真讲坛暨《中华中医药杂志》“命门研究”专题研讨会,共邀请20余位汇报专家,旨在守正传承命门理论精华,融合创新命门临床应用。七是参加了1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主旨演讲,聚焦“养生贵在养元阳”,做主旨报告“阳光旅行健康人生”,听众高达118.38万人次。八是初步构建1个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命门研究共同体,团队成员来自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

在中医药发展需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之大背景下,就临床和科研而言,要守原创思维之正,创交叉融合之新。我们有幸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人与守护者,理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全力以赴做好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使中医药基业常青。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把握国际态势,对标国家战略,面向行业需求,发出“中医声音”,讲好“中医故事”,贡献“中医智慧”,让中医药泽被华夏,惠及全球,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本文作者:林明欣 杨燕 刘蕴葭 中国中医科学院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