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健康理论体系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健康理论体系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4-04-07 17:1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结合当前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理论认知层面亟需理论创新,同时也需要实践创新。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在有关“健康”的标准制定和对“健康促进”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一直受到“以疾病为中心”的西方循证医学理论束缚,导致“健康中国”建设始终围绕循证医学“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来开展工作。甚至动员国家力量,并上升到政治高度以解决这一难题,但多年来成效不显。国家寄希望于中医拿出“中国方案”,但是中医在学术理论上一直存在与循证医学沟通的困难,更无法将现代设备检测的生命数据与中医理论建立逻辑关系。进行“共生健康学”理论创新探索,以期系统性解决“健康中国”的理论问题,填补“健康学”理论空白,从而促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早日实现。

人类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在新认知的推动下产生的长足的历史性进步。新的认知更需要新理论的奠基。中医是我国在农业社会生产中总结的对生命的认知和维护方法,而西医则是西方在工业文明时期总结的对生命的认知和维护方法。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脑机接口技术也进步很快。这些技术都正在催生全新的生命文明时代。认识并掌握这些变化进程,健康理论的创新犹为重要。

一、建立“共生健康学”理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循证医学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弊端,所以难以作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指导理论。而中医学自身的理论无法解读分析现代医学观察生命的方法和结果,也难以建立能够自洽的、与治疗方法间的逻辑关系,所以难以运用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这也成为宏扬中医的重大障碍。因此有必要创建一套全新的对生命的认知理论体系。生命的宝贵性要求新理论必须是严谨系统的理论认知,而不是碎片化、概念性的创新噱头。要能够全面超越已有的医学理论,并能汲取传统民族医学的营养,指导民众能够系统、全面、完整地认识生命,掌握生命基本规律。从而能够指导民众克服现有医学的弊端,也能真正帮助健康相关工作者能够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一)“健康学”建立的基础条件

1、健康学发展的基础和萌芽。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1978年WTO在阿拉木图给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者虚弱现象,而且指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1989年又对此作了补充:道德健康。这个定义增加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考量,是对健康认知的较大进步,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并没有被医疗体系很好地接受和在临床实践上广泛应用。

2、“亚健康”概念的诞生。

“亚健康”概念诞生的约30年来,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医疗体系对生命二元论判断的社会理论根基,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保健”产业的发展。但是从循证医学二元论的底层逻辑上讲,并不存在“介于疾病和健康中间的第三种状态”,所以主张“严谨”的循证医学体系并不认同此概念。因此缺少系统理论支撑的“保健”行业时常受到医政部门的查处,也导致整个健康促进产业在“严打”过程中受到重创,甚至波及中医的发展。

3、“共生健康学”理论的产生过程。

作者于2007年提出“刺激-适应”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原称“应激-适应学说”,收录于《2007年国医优秀论文》汇编)。经过15年时间,通过应用于群众健康知识普及、与医疗卫生工作者交流、医学专家研讨、医学院校学术报告等活动,在推动健康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建设已经逐步完成。根据新理论重新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作了定义,也将“治疗”“康复”和“保健”业务厘清了界线。将该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利于突破当前整个健康促进服务发展的理论困境,也能弥补医疗卫生领域目前的循证医学理论缺陷。

(二)“共生健康学”理论建设的必要性

1、杜绝过度医疗。过度医疗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健康”做出的判断,认为所有的治疗措施都是“必要的”甚至是“救命的”。而“刺激-适应”理论认为“健康状态就是适应状态”、“健康水平就是应激能力”,从理论层面就可以避免很多没有必要的干预,只需要对“相对安全范围”内的“症状”和“异常”提供健康促进服务即可。即使面对“疾病”,将“应激反应烈度”降至“相对安全范围”内,达到终止后续恶性循环的目的即可。当人体系统没有面临衰竭的危险,就应该转入“康复”服务,而不应该继续试图在医院通过临床治疗完成所谓“痊愈”的目标。遵循共生健康学理论,找到真正导致应激反应发生的“刺激源”才是“根治”的基础。同时更多手术和“对症治疗”也是非必要的;

2、丰富健康促进产品和技术。比如对气功等保健方法进行较简洁而透彻的解释,去掉玄学和宗教特点,同时也不会产生个人崇拜现象。尤其对于中医、民族医药等,用全新的共生健康学理论解读和佐证其合理性,以及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宣传使更多的中医技术得以更为广泛的应用,丰富民众维护健康的方法;

3、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中医的发展受到西方标准的质疑和制约,民众反而从就医经验和教训体会到中医养生的健康促进价值。国家虽制定了支持中医及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但也频频受到循证医学的学术质疑。共生健康学理论有足够高度和兼容性,能够很好地解决此难题;只有用共生健康学理论建立的“有效性评价”标准支持佐证中医养生的“健康促进价值”,才能加强对中医养生产业发展的保护,不会再出现燕窝这样的养生珍品被循证医学体系评价为“只是一颗鸡蛋的营养价值”并在媒体上大肆宣传这样的事;

4、推动健康观念转变。由“刺激-适应”理论支持的共生健康学奠定了“大健康”的方法论,将让更多真正有健康促进价值的药食同源产品和传统的养生方法有机会突破“以疾病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的各种限制,用“共生健康学”的方法论向客户充分表达产品和技术的“健康促进价值”,而不是基于循证医学要求的对“慢性病”的“康复”或“预防”价值,或只有促使各项“化验指标”和影像反映的“形态结构”趋向标准才能被评价为“有效”。这样不仅避开了错误的理论指导,也有助于打击保健行业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

5、支持健康促进服务现代化。新理论将支持中国特有的健康文化体系逐渐建立,引导民众对生命的认知从农业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拥抱信息文明发展成果,走向生命文明的未来。能够将再生医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维护生命健康中,打通并超越循证医学建立的理论壁垒,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6、支持中国医改实施落地。当前医改存在的医疗机构和医保部门的突出矛盾,是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医疗机构进行的大量检查,导致在DRGS收费制度下出现的大量“病种”的增加。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群众面对这些看似合理的“全面检查”和“彻底治疗”,处于被动的状态,也导致医疗保障体系压力的增加。只有“共生健康学”得到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加强对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推广,将让民众对生命规律有更全面的把握,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治疗。这将大幅降低医疗需求,使更多的人选择健康促进服务。这也符合三级诊疗、预防和康复主要在基层,大型医院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和研究为主的医改分工,更会减少临床医疗比重,增加预防和康复的比重。

(三)健康理论建设的迫切性

1、“共生健康学”理论能够防止体检成为“早发现早预防”的“治病”信号,避免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方向陷入“越防越多”和“越多越防”的误区。

2、“共生健康学”理论能够引导国家提高对新理论应用的重视,并通过健康教育及时向社会普及,以解决社会健康观“以疾病为中心”的问题。

3、将健康教育从医疗体系独立出来,保持“共生健康学”理论发展与研究的独立性,摆脱利益关系对健康研究的制约。

二、“共生健康学”基本概念

1、共生健康学定义:是追求个人当前完整生命系统适应的最佳状态为目标的健康学流派。指导理论是“刺激-适应”理论。

共生健康学指导我们追求大健康,具体方法是运用包括重视营养、适度锻炼、现代西医、传统中医和再生医学及人工智能,包括民间秘方和思想智慧在内的各种良源刺激替代恶源刺激,达到提升生命的身心应激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对创伤的修复能力,免疫力和自愈力),使生命周期内生命状态尽量处在当下的“最佳状态”。

2、共生健康学是一套完整认识高级生命特征及变化规律、追求“大健康”的生命哲学理论体系。

共生健康学认为生命一切变化是因为受到刺激以后产生应激反应的表现。“健康”是适应的结果,“疾病”和“亚健康”是应激反应的状态。“亚健康”是刺激强度超出“绝对安全范围”,人有“不适感”,但仍处于“相对安全范围内”的应激反应表现,“疾病”是“超强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烈度”超出“相对安全范围”,如果不借助外力(医疗)帮助会导致应激反应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3、健康状态的四个层次:

(1)生理对客观环境的适应;

(2)心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3)心理对生理的适应;

4)行为与本人价值观的适应,即进入“知行合一”状态。

4、共生健康学的优势:

(1)理论具备包容特质,能够团结中医与西医及其它各流派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观点,对以中医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的宏观辨证与西医学的客观真实均有兼顾。

(2)对循证医学应用的体检工具能够合理地利用,提供重新解读观察结果的理论依据,同时解决中医和其他民族医药体系与体检数据无法建立逻辑关系的困难;帮助循证医学诊断由静态的结果判断到动态持续观察,发现并总结规律,判断生命的发展趋势。判断结果将更符合生命的本质规律,对真实情况进行风险研判,从而决定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3)共生健康学理论指导下的、系统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民众掌握生命规律,纠正对健康认知的误解,树立正确健康观念,挖掘人体自身健康潜力,推崇以绿色、安全的方法、充分发挥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健康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共生健康学是对高级生命的根本规律系统完整的认知和总结,能够指导当前社会对“大健康”的追求实践,也能够推动健康促进服务产业摆脱循证医学的束缚,推动“健康中国”建设《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早日实现。共生健康学理论应当尽快应用于面向社会的健康教育和产业人才培养,让掌握共生健康学理论的人才投身于健康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解决当下健康产业的发展理论困境和人才困境,扭转不利局面,尽早实现“健康中国”,助力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也为解决世纪性和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方案”!  

本文作者:王海  陕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