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调肝健脾防湿气 过安康清明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清明|调肝健脾防湿气 过安康清明

2024-04-04 08: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节气。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祖、踏青出游的传统节日。“清明”有上清下明之意,即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即天清地明,清风爽朗,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一年中的阳气经历了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到清明共60天的生发,由热量产生的清气上升,正是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时令特点。此时也是适合人们舒展肌肤腠理、润濡五脏清气的时候,因此中医主张人体顺应时节,要助长身体的阳气生发,不断调节使得气机舒畅,使生命能量充沛、活力旺盛。

《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岁时百问》中也提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常有小雨,气候潮湿,有些地区时有寒潮,湿气加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这一时节气候与人们情绪特点的生动写照。清明时节素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容易为人们带来深重的忧思与感伤,扰动内里阳气,阴雨天气的湿寒更容易引发疾病。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同时也有部分人群会受到“木火刑金”的困扰,即春季肝气生发引动内邪,对肺脏的运行造成阻碍。因此清明时节的饮食需要注意调肝健脾,同时可以进食一些养护肺气的食物。如果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要多吃时令的蔬菜水果,尤其是柔肝清肺的食物,例如荠菜、菠菜、山药、百合等;虾蟹、竹笋、毛笋、羊肉等“发物”是容易动风生痰、发毒助邪之品,在食养调理时要注意尽量避免食用。

脾脏喜甘恶酸,春天适当多吃甜食“增甘减酸”,有利于维护脾脏的运化机能。还有菊花茶、桑椹等食养成分,菊花疏风清热,桑椹养血柔肝、益肾润肺,两者同泡茶饮可以起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清明节也作“寒食节”,有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俗。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春季主肝,阳气经过不断生发,到清明前后有可能出现肝气偏旺,导致阴气不足。尤其阴虚体质的人群会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因此此时吃冷食有助于平调寒热、消积热,去肝火,调节身体的营养平衡。

肝开窍于目。除了外出踏青,抒发肝气之外,哭泣也是有利于调畅肝气的疏泄之法。春季容易出现的肝阳上亢、情绪低落等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哭泣进行调整。清明期间要关注自我的情绪,切忌遇事着急,切忌过分哀伤,情到悲时要适度宣泄,调理情志,开阔心境。

此外,清明节气天气多变,晴雨不定,人们容易着凉感冒,因此引发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是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等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平时脾虚或痰湿体质、体弱的人群跟容易受寒或生湿,老年人群也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等病症。因此更要做好保暖防湿工作,天气凉时增加外套,出门带伞莫淋雨等。

细雨潮湿的天气,阳气生发不利,容易出现昏沉欲睡、无精打采的情况。中医学把头称为“清窍”,其需要阳气的濡养来保证正常功能活动。若阳气不能上达头部,则表现精神疲倦、频频打哈欠、注意力下降等症。

膀胱经是人体阳气主要流动之处,且其循行路线“入络脑”,与颈后部相接。故刺激后颈部的天柱穴可直接引阳气上行、濡养清窍,使得我们头清目明、精神奕奕。

要升阳醒脑,可以用天柱穴。

穴名:头在高位、藏神明,故名天以指其位高、寓其重要;颈在头下,如柱支撑,该穴在颈部上端,与头最为相近,故名天柱。

穴性: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有升阳气、清头目之功。

取穴法:在后枕下取穴,位于后发际线上0.5寸,正中线旁开1.3寸(当我们前后活动头部时,可在后发际线中部可摸到凸起对称的两条肌肉,在这两条肌肉靠外侧凹陷处,发际线上0.5寸水平,即为天柱穴)。

按摩法:指柔法与拿法配合,以手拇指及食指分别置于两边天柱穴,稍用力边按揉边向中间拿捏其局部肌肉,以微觉酸胀感为度。每次可按摩约5分钟,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也可用艾条熏灸,起到补益阳气、醒神明目的作用,适合用眼过度的人群。操作时注意艾条与皮肤距离约3-5cm,以局部皮肤觉得温和为度,每次操作约20分钟,每日行1次。

部分资料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