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两会·中医药篇】徐睿霞委员:推动民族医药进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
导语:当前,全球健康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的 2023年,中医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同时也面临很多“痛点”和“难点”,如何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中医药,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2024年全国两会,中国网中医频道策划《献策两会·中医药篇》专题系列报道,聚焦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国际传播等重点议题,通过代表委员和中医药领域的参与者、从业者的讲述,为全国两会建言献策,为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智慧。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我连续三年关注民族医药,希望一些经典的民族医药能够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徐睿霞接受中国网中医频道专访时说,目前已经有2300多种药品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民族医药属于中医药的一部分,但是目录上的民族医药只有68种。徐睿霞认为,推动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能够对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对民族医药产业化发展、对中医药行业整体的价格调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徐睿霞说,当前国家医保局对民族医药纳入地方医保目录的举措持鼓励态度,但纳入了当地医保目录的民族医药只有当地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保障,其他地区的群众无法享受到这种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用药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也对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国家医保目录纳不进来,事实上它就很少有人买,那么它就不能批量生产,反过来它就慢慢不生产了,这就导致很多经典的民族药,来自古方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对一些特殊疾病都有非常好的疗效的药,慢慢就失传了,特别是还有一些特殊炮制方法的一些民族药。”徐睿霞解释说。
蒙医药药材的炮制与季节时令紧密联系,把大自然寒暖阴阳的规律与中药药材的炮制方法相结合,无处不体现着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思想,经历几千年的应用实践,形成了最符合中国人的疾病治疗和健康保障的医学体系。因此,更应该对这类民族智慧的结晶给予更多的研究,更多地倾斜政策,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民族医药,对各族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给予保障,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徐睿霞说,她今年的提案里面有针对民族医药纳入医保标准的内容。目前,能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需要按照西药的要求,对毒性、成分等进行实验认定,并须是五年内新上市的、具有新的治疗功能的药物。而包括民族医药在内,中医药是几千年实际治疗的经验成果,遵循传统中医整体辨证、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其适应症和疗效受时代发展产生变化的程度极微。因此要将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面临着当前备案注册程序不符合民族医药发展规律的问题。所以希望国家医保局能够推进更符合民族医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相关规定的制定,特别要注重符合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律,要有利于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发展。
中医药的价格问题也是徐睿霞今年关注的重点问题。疫情之后,中医药在百姓中的认可度有了喜人的提升,但目前由于国家的调控机制仍需改善,中药材的价格出现了水涨船高的情况。徐睿霞举例说,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药房常用的、对于老百姓非常普遍的用药都出现了4-9倍的价格增长,患者需求增大的同时价格也在增长,患者整体的治疗成本就成倍地上涨;同时,更简便廉价的医药尚未被纳入医保,老百姓看中医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徐睿霞建议,政府要对保护中医药、传承中医药保持高度重视,要牵头去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更多的科研补贴、更多的发展指导、更好的质量监测、更好的市场监管和更好的储备机制。另外,国际市场对中药材、中成药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政府更应该积极履行责任,对出口端加强把关,避免资本力量导致中药材市场内需缺口扩大、价格飘高。
徐睿霞说,从她二十多年来在地方上分管卫生的亲身经历中,她深刻感受到民族医药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整体过程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是一门了不起的科学,因此更应该注重在传承和保护中遵循民族医药的发展规律和研究体系。
(总监制:薛立胜 /总策划:詹海涛 /监制:蔚力 许浩成 /策划:胡俊 /记者:胡俊 郑伟 张芃芃 /编辑:郭一嘉 尤自秀 /视频:李新艳 /设计: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