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遇上“暖冬”,传统养生还有用吗?
民间歌谣唱“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是常年中最冷的时节。本周(1月9日至14日)开始虽有多股冷空气活动,但整体强度弱,难改今冬偏暖格局。传统中医养生建议饮食温补、早睡晚起、忌过度运动、注意平心静气等,究其根本还是立足于冬季气温低,人体的循环、细胞活跃度低,由此给出关注健康状况的经验之谈。今年“三九”不是最冷的时期,并不说明传统的冬季养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气温上下变动更容易造成冬季感冒,因此遵循传统的养生方法,正是符合冬季温补养生规则的上佳选择。
“民以食为天”,冬季食养的核心在于进补人体阳气的流失。冬季是身体的修复和循环都相对缓慢的时期,因此食温补是冬季养生最值得推敲的一门学问。冬季养生主肾,因此可以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米、黑木耳等。这些黑色食物通常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延缓衰老的功效,另一方面,黑色粗粮能够辅助肠胃的消化吸收保证肠道通畅,维护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健康运行。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有很好的补气作用。萝卜温凉不寒,在滋补身体的同时能够消食化热,去邪热气,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冬季常吃萝卜羊肉汤,一方面进补气血,另一方面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也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坚实的基础。萝卜的泻气能够很好地中和羊肉的火气,冬天多吃羊肉炖萝卜,也极少会因积食而上火。
大白菜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被广泛食用。俗话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白菜有一定的医用价值,其中药名为黄芽白菜,具有通利肠胃,养胃和中,利小便的功效。白菜津液充沛,味甜性微凉,而且易于保存。早年间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常有囤满白菜的菜窖,是东北地区过冬菜的首选,人们也经常把白菜发酵之后做成酸菜来保存,保证蔬菜摄入的同时别有一番风味。
《黄帝内经》中提到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原因是冬季昼短夜长,一天中大部分的能量都要依赖于日光,因此提倡早睡晚起。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逐渐出现夜趋性,一天之中活动时间长,并且夜生活的比例也有明显的提升。如果出现早早上床休息,却有难入睡、失眠、觉浅、梦多、早醒等状况,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肝血、阴精不足,导致心火过旺,上扰心神。因此冬天保证休息质量,要少吃辛辣大热的东西,也不要过量运动,因为大量出汗会耗伤津液阴血;相对的可以多吃一些滋阴养血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山药、枸杞、黄精、桑葚、黑芝麻、黑豆等。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酸枣仁相关的养生产品。酸枣仁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的功效,对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焦虑、失眠的人群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冬季养生要“藏气”,因此中医不提倡在冬季进行过多、剧烈的体育锻炼。但今年冬季相比之下寒意略减,因此可以选择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外出走动,做一些拉伸运动,唤醒人体活力,也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方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强身健体。
冬季低温已经是养生领域老生常谈的问题,每年冬天都有无数人深受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痛、冻疮、呼吸道疾病等冬季高发疾病困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另有数据表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老年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比全年平均数高出4倍之多。中老年人需要格外注意,如果原本存在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问题,气温降低时血管容易收缩,变得更加狭窄。“三九”时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遇到今年暖冬,气温变化不定,更要密切关注气温和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调整防寒保暖措施。
当代人的很多生活习惯与传统的养生方式产生背离,人们的起居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些健康隐患。例如,中医认为冬季取暖过度是导致上火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调、暖气等人造热源实际上不利于人体的自我调节,“寒冬“的信息没有传达给身体,因此也容易出现外感风寒和各种上火症状。此外,整夜使用电热毯、围巾衣帽覆盖口鼻等也是冬季多发疾病的原因。生活上要注意饮食节制、作息规律、开窗通风、注意补水。祝大家平安过“三九”,温暖过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