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如何助力康养事业高质量发展?张伯礼这样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如何助力康养事业高质量发展?张伯礼这样说

2024-01-04 15:37

来源:人民日报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主办,人民康养作为全程推广传播平台,以“推动康养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主题的2023人民康养大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出席大会并发表题为《中医药助力康养事业》的演讲。

他指出,中医药在治疗慢病方面有显著优势,中医药文化值得传承与挖掘。一个人长寿与否,在于这个人怎么生活,生活的方式是什么。他呼吁老年人:“不要因为人老了,躯体的功能减退了,精神也衰老了,自己就降低生活标准……健康不健康在本人持什么心态,人老了心态不老是关键,而生活品质是基础,是关键。”

张伯礼在2023人民康养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下文为张伯礼在2023人民康养大会演讲实录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是非常伟大的一个号召,就是我们过去所追求的小康社会,乃至大同世界所追求的目标。

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个目标又非常之大,特别是提出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的产业,推动全体老年人实现基本养老服务。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是78.2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里也提到“十四五”期间平均预期寿命要增长一岁,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里,把促进老年人健康也作为一个全周期保证人群健康的重要内容。同时,到去年,我国老龄人口占到了14.9%,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个任务是日益严峻的。

中医药治疗慢病有显著优势

老年人有着心态的老化,运动机能的缓解、器官功能的下降、记忆减退等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生理退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其实中医历来重视老年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萎,阳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矣。”就是说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衰老进程。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条件比以前要好,相关衰老特征往后推了推,但基本状况还是一样的。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老龄化以后的疾病负担会加重,同龄疾病分布率和老人分布率明确增长,越到高龄越明显。而慢性疾病的“防·治·康”就是个大的问题。现在老龄人群里的慢病占绝大多数,而老龄慢病的治疗往往呈现一个共同特点:不能根治,只能延缓发展。因为老龄人口患病多以复杂性疾病、生活方式疾病为主,由多个因素造成,所以往往单一的靶点治疗并不能取得很好效果。

中药治疗是多组分、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干预。比如中药的“复方丹参方”,它的药效物质围绕心肌缺血的主要病理环节,不同的物质对应不同的环节都起到一定作用,整合起来维护心脏的健康。它的速效、强效不如西药,但综合效应、滞后效应不比西药差。这就是为什么治疗心血管病的中药是各类中药里最大的一类,也是人们一直在用的。我们用硝酸酯类的药来扩冠,用中药来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还用他汀类药物来预防斑块。这也是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个特点。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中医药对慢病防治有显著的优势。这是我们做的《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该项目共立项了60多部,发布了30多部。指南中对某一个疾病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症状、或某一个需要干预的环节有对应的优势中成药。这些都是经过循证评价提出来的,所以中医药对慢病是有优势的。

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是瑰宝 值得发掘

未来的医学也在由“疾病医学”转向“健康医学”。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就曾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世界”,各国也纷纷提出类似健康美国、健康日本等等,实际上这也是全球的共同呼声。我们中国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里面指出,人的预期寿命到2020年要达到77.3岁,我们已经超额实现了。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要比2015年下降30%,这个指标也已经实现了。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同时,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其中提出包括个人、社会、政府方面的一共15项行动。这里面,每一个行动都有实施的细则方案,并且每年都会进行督导、评审和报告。这个计划执行的非常好,有望在2030年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我们中医讲“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中国人讲的健康本身就是两个意思,一是身体要健壮,二是心理还得好。这和2000年以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对健康的理解完全吻合。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没有的,这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博士提出来的。李约瑟是研究世界各国古代科技史的一个大家。他认为只有中国人才有“养生”这个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上下5000年,前人总结出来这些养生保健的知识十分宝贵,应当珍惜。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在影响人的健康因素里,最大一部分是生活方式。其他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条件等等都有一定影响,但主要是生活方式。所以,一个人长寿与否,在于这个人怎么生活,生活的方式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所以中医药学中的养生理念值得我们去发掘。

比如,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这句话我不用翻译大家都能读懂,这就是一脉相承、不曾断过的中华文化的体现,并且这些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未来的几种养老模式

什么是康养?我认为,康养里包含“维护健康,养生保健”两层意思,其中健康是目的,养护是方法,主动参与是基础,品质是关键。大会开幕表演中的银龄模特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她们的精神状态就体现了“主动参与是基础”这一点。健康不健康在你本人。品质是关键。那我们如何去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呢?我认为,不要因为人老了,躯体的功能减退了,精神也衰老了,自己就降低了标准。所以我认为刚才表演的银龄模特们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应该学习她们这种精神。

我们国家康养结合的模式,我总结为:居家养老是主体,因为我们现在几亿人的养老都住养老院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居家养老绝对占主体。社区养老是补充,而机构养老是一种辅助。所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我们中国养老的特点。如何把这三种养老的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巨大潜力,应值得重视。

“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养老,也是现代医疗技术和养老保障的相结合。养老不能全推给医疗机构,否则,医疗机构确实承担不起。“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整合医疗与养老两种资源,提供持续性老年照护服务,能够满足未来高龄、失能、空巢、患病老人的多重生活料理需求。

图:摘自张伯礼演讲PPT

我个人有一个设想,就是要“分类养老”。首先可以按照年龄分类。比如在75周岁以前,可以参加多种社交活动。我今年75岁了,能讲课1-3个小时没问题;我坐诊看病,半天看几十个病人也没问题。那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但是体力、智力、精力都有所下降了。

但是到了75到85岁,这种情况要量力而行了。这一阶段老年人的体力、智力、精力处于衰减期,应量力而行,以维护身体健康为主。我明年就76岁了,所以现在就开始减少参加一些活动,慢慢以维护身体健康为主了。

而到了85以上,人的体力、智力、精力进入衰弱期,着眼于“养”。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叫“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讲的就这意思。比如,一个人到了90岁以上还像年轻人那么奔波、操劳,那样肯定会缩短寿命。颐养天年最后能够体面的辞世挺好,一生就是如此。我的导师103岁过世。他在100岁的时候和我说:“《内经》有句话叫‘度百岁乃去’,我过了100岁了,现在准备去了。”他很平静的说这些话,已把生死看透,人就是如此。但我们要讲科学,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按照职业养老。现在有些养老的社区,聚齐起来的老人们往往缺少共同的语言。所以我提倡按职业养老——教师们可以放在一起,医生们放在一起,工程师们放在一起……他们有相似的专业和工作经历,互相有共同的语言,甚至还可以在一起做一些事。所以我认为,如果有条件按职业养老,也是一种好的模式。老年人在吃的方面越简单越好,营养而简单,但是他们要有更好的精神追求。同一职业的老人们一起畅谈,可以激活大脑的活力,也能调动他们的积极的心态。每次我和老同事们坐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谈过去的事情,都是慷慨激昂,这种情况下,他们精神状态非常好,也能预防痴呆。

另外,目前国外还有利用AI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是机器人来护理、康复、养老、陪伴。我到日本去看到已经有很多这样的机器人了。护理机器人可以协助老人移动、如厕、洗澡、监护。老人们还能和电子互动的机器人下棋、点歌,还可以做日常的交流。医疗机器人可以自主导航、消毒、监控等等。这些应该说也是大势所趋,经济工作会议谈到新业态,这类就是新业态。

老龄人群对于社会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财富。现在我们国家最有钱的群体应该是老年人。老年人也要消费,但不是简单的消费。老年人在衣物、或者大鱼大肉的餐饮方面消费不了多少,他们也不喜欢。但是,如果可以买一个养老机器人,帮他做做按摩,照顾他的生活,这可能是他们需要的。这难道不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契机吗?虽无确切数字,但据说,我国去年的智能养老机器人行业产量大约是1.6万套,对中国老年人群来说是杯水车薪,潜力巨大。

所谓“轻量化养老”,就是利用AI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养老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智能设备、互联网等手段获取各种养老资源和服务,包括健康管理、社交娱乐、医疗服务等。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轻量化养老更加注重个性化、智能化和便捷化,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和期望。所以我觉得目前这种人工智能、数字养老这一领域不可忽视。

还有“候鸟式养老”,现在也越来越成熟了。它是将旅游、养老、健康三个元素揉在一起了。最近,我看到报道说,黑龙江13个地市与全国126座城市达成旅居康养联动合作意向,28家旅居康养机构共同成立了黑龙江高端旅居康养机构共联体。黑龙江与广东等14个省份的民政厅(局)签订旅居康养合作框架协议,形成多方联动的“旅居+康养+N”省际合作格局。三亚人满为患,很多北方人来旅居。到了夏天,我有时候会到通化的院士工作站,有时候还去漠河。这些地方一到夏天人也很多,其中不少老年人就是“候鸟式养老”。85岁以前的老人,完全可以做这种“候鸟式养老”,所以这种养老也是中国养老的一种模式。因为中国够大,这种模式也值得提倡。

康养产业或将成为支柱产业

我们康养产业包括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多个工业集群,也包括休闲、娱乐、旅行、休假多个项目。这些是我们的一个产业全链条,我认为搞养老产业的人们可以放开眼界,全链条、全程来服务这个新的业态。

我们康养事业的消费需求,2018年5万亿、2020年8万亿,这些数是实实在在发生的。预测到2030年将达到20万亿。如果2030年实现这个数值的话,那康养产业基本占比是GDP的10%,也是一个支柱产业。

《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每年都有,康养医疗模式成为主流趋势,康养+特色资源模式百花齐放,康养也将老龄化社会的危机转化为促进增长的动力。康养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华南一带。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我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也祝大家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