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团队:扎根三晋 探寻中药“疗效密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团队:扎根三晋 探寻中药“疗效密码”

2023-11-28 09:51

来源:太原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一方脉枕、几根银针、满架的草药,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但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已经踏上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赛道。

药理学家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抗流感药物“达菲”的前体竟然是从最常见的中药八角中提取出的莽草酸……我们发现古老中药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巨大潜力。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就有这么一支科研团队,他们扎根三晋沃土,三代专家在传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破解中药的“疗效密码”,为我省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让黄芪“点石成金”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宝库,需要有人来发现、挖掘和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中医药研究院的老一辈专家们便聚焦中药有效成分分析,开启了在中药化学方面的探索。

“中药化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中药里的有效成分。”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倪艳耐心解释,“通俗来讲就是寻找到藏在中药里的活性成分,破解传统中医疗效的一个‘密码’,以证实我们祖国中医药的科学性。”

“这就是我们的‘注射用黄芪多糖’产品。”倪艳拿出一个小小的针剂瓶,里面是纯白的粉末。很难想象,从普普通通的黄芪切片到可以用于临床直接注射的黄芪多糖,科研人员潜心研究了18年。

黄芪,味甘,性微温,可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其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是我省十大晋药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黄芪的利用还只停留在药物原材料的输出和临床上的中药切片应用,一直未能充分发掘其附加价值,展开药物多样化应用。大量基础研究也证实,黄芪中存在着多糖类活性成分,具有提升调节免疫、改善造血、调节血糖、抗辐射等作用。

1986年,省中医药研究院承担“黄芪多糖研制”的省级重大科研课题,从沈阳药科大学中药专业毕业不久的倪艳也加入了项目课题组,参与制备工艺、剂型选择及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枯燥而繁冗。药物的提取纯化、多糖含量的测定、剂型的选择,如何确保所提多糖有效又安全,实验室制备工艺如何转化运用到规模化生产中……这些问题都必须要解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2003年“注射用黄芪多糖”的研究课题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注射用黄芪多糖”新药产品投产销售。这是目前唯一一个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大分子二类中药静脉用粉针剂,上市以来,为众多肿瘤患者带去了福音,同时也使黄芪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了大幅度跃升。

打响还阳参“名号”

每年4月到7月,在我省尤其是北部地区的地头山野间,随处能见到还阳参的身影,当地人管它叫“驴打滚儿草”。这些开着点点黄花,“长相”并不起眼,乍看与蒲公英有几分相似的药草,是倪艳的另一个“心头宝”。

还阳参,是我省民间习用已久的草药,常用来治疗咳嗽和无名肿毒等,药用价值有待提高。通过倪艳团队的研究分析,确证了还阳参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及抗炎作用。2017年9月,在我省“喜迎十九大成果实体展”上,还阳参首次以法定标准的地方药材身份在公众面前亮相。此前,这味民间常用药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

倪艳对还阳参的兴趣,源于早年一位前辈的推荐。这位前辈曾指导利用“驴打滚儿草”制备水针剂,为当地群众治疗高热等常见病,退热效果明显。进一步查阅资料,到产地调查探访,倪艳了解到,还阳参最早收载于《内蒙古中草药》一书中,《山西植物志》《中药大辞典》等中药典籍中也有记载。而且,还阳参在民间运用也很普遍,当地人喉咙肿痛会自行用还阳参泡水喝。

可这样一味资源丰富、价廉易得、疗效确切且民间习用已久的草药,在国家承认的各级标准里竟然没有一席之地。“如果一直这样‘有疗效没身份’,就太可惜了!”倪艳解释,按照药品管理相关规定,药材应执行国家或地方标准,凡是在全国经销的药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药材,必须有相应的法定标准,没有法定标准的不得用药。“也就是说,像还阳参这种未经任何标准收录的中药,医生如果自行给患者使用,不受法律保障。”

也正是基于此,在对还阳参做了近20年的中药化学分析和功效研究后,她终于有机会为还阳参“正名”,也为还阳参的中药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采访中,倪艳还透露,还阳参的种植已提上日程,在本年度的相关专题研讨会上,不仅介绍探讨还阳参的临床药用价值、产地采收和标准化加工,还会与种植专家甚至农户探讨推广还阳参的科学种植和产业化发展,让道地好药能真正发挥出它的经济价值,也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发掘中医药宝库

中医药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而连接古今与未来,让岐黄之术生生不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人接续奋斗。

40年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学科在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蓬勃发展,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近年来,随着学科不断发展,他们已形成了山西中药材资源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成药性研究、中药有效物质及基于临床有效复方的新产品研发等3个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前段时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入选名单,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学科从国内17个同类学科中脱颖而出,是对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利好。在未来5年里,倪艳领衔的这支中药科研“生力军”将会在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培养我省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平台,构建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体系,在“高原”上建“高峰”,并围绕学科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中药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沟通合作,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学术引领和人才支撑。

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我省药用植物1625种、动物133种、矿物种类30种,合计中药资源1788种。三晋大地这一中药资源宝库,正等待着现代科学的进一步深入发掘。事实也证明,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一筐草”就能变成“一堆宝”,中医药就能获得其应有的位置。

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推动传统中医药不断走向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才能让中医药赢得未来。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