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健康指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健康指引

2023-11-20 09:57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防治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健康指引。

中医药防治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健康指引


近期,全省各地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明显增加,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专家总结相关临床经验,通过小儿推拿、拔罐、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中医外治疗法,辅助日常代茶饮及饮食疗法可以有效预防及明显改善患儿症状,缩短疗程,提高孩子生活质量,对于恢复期患儿调理,提高其自身免疫力,防止复发也尤为重要。


一、生活预防

1.正确佩戴口罩:远离传染源,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去人员密集且封闭场合时建议佩戴口罩。

2.注意手部卫生:做好手卫生,尽量流水洗手,无水源可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3.注意饮食,增加锻炼: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充足睡眠,适量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4.及时就医:注意自身身体变化,如有早期症状如发热、咳嗽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二、代茶饮及饮食疗法

(一)代茶饮

1.三花饮:金银花、金莲花、野菊花各5g,蔗糖适量,泡水代茶饮。

2.玉竹乌梅茶:玉竹20g,乌梅20g,冰糖适量。

制法用法:将玉竹、乌梅、冰糖(糖尿病患者以木糖醇替代)放入大水杯中,沸水焖泡15min即可饮用,每日2次,代茶饮。

功效与应用:养阴敛肺生津,适用于恢复期气阴两伤证。

(二)饮食疗法

1.健脾粥:太子参扁豆炖瘦肉汤:太子参8g,山药10g,炒白扁豆10g,猪瘦肉100g,大枣2颗(去核),生姜2片。

功效:益气健脾利湿

2.防风粥:防风15g(单煮取汁),葱白2段,粳米100g。

功效:清热祛风,散寒止痛。

3.恢复期证型与饮食

3.1余热未尽,肺胃伤阴

临床表现:口干舌燥,纳差食少,乏力神疲,舌红少苔,脉细。

药食同源食材:荸荠、甘蔗、番茄、芦柑、甜橙、柠檬、苹果、甜瓜。

分析:疫毒邪侵犯人体后,正邪相争,耗精伤气,化热灼阴,耗散阴液,余热未尽,肺胃阴液未复,故表现神疲乏力,口干阴液耗伤状态,治疗上养阴恐滋腻留邪,清热又惧苦寒伤阴,宜采用养阴透热并举配用滋养肺胃。

3.2余邪已退,湿浊困脾

临床表现:倦怠乏力,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腹胀痞满,纳差食少无味,大便不爽或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药食同源食材:山药、扁豆、香椿、大头菜。

分析:本证多由脾阳素虚或病中过用寒凉等损伤中气药物,导致湿邪久羁从寒而化所致,其病机为湿重热微,湿郁伤阳,从寒而化,困阻中焦。病位仍以中焦脾胃为主,湿困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故腹胀痞满。脾阳不升,湿浊下流则大便不爽或泄。脾失健运,胃气不降则少食无味。湿邪下趋,泌别失职,则见小便浑浊。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均为寒湿困脾的征象,故治法用芳香化浊,燥湿理气为宜。

3.3湿浊毒瘀,肺络损伤

临床表现:胸膺满闷,气短憋闷,痰多咳嗽,色白黏腻,畏风易汗,倦怠乏力,舌淡苔腻,脉滑。

药食同源食材:薏苡仁、木瓜、草果、鱼腥草、蚕豆、香椿、大头菜。

分析:邪遏肺卫,湿浊壅闭,上逆于肺,肺失宣降,故出现胸膺满闷,短气憋闷;肺气亏虚,卫表不固故畏风易汗;肺络损伤,肺部病灶纤维化明显;脾气亏虚则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淡,苔腻脉滑为肺脾亏损,湿浊壅盛之候,故治法用化湿祛浊,理气益肺为宜。

3.4阴虚火炽,内扰心神

临床表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焦虑不安,食少纳差,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药食同源食材:百合、茯苓、酸枣仁、牛奶、芒果、柚子、栗子、大枣、粳米、蜂蜜。

分析:本证为疫病后期,邪热久羁而灼伤阴液,心火亢盛之候。热邪深入少明,心火上充,肾阴下虚,以致水亏火旺,水火不能相济,火愈亢而阴愈伤,阴愈亏而火愈炽,相互影响,其病益甚,故致心烦不得卧,此即吴鞠通所说的“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心火炽盛则身热,心烦,舌红苔黄;肾水亏则口干咽燥,脉细,故治法用育阴清热,安神除烦为宜。

3.5阴阳失调,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乏力,口干口渴,心悸气短,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无力。

药食同源食材:百合、玉竹、黄精、枸杞子、黑芝麻、桑椹、益智仁、当归、阿胶、龙眼肉、沙棘、大枣、蜂蜜。

分析:本证为疫病后期,邪热久羁,元气耗散,阴液灼干,表现乏力,口干口渴,心悸气短,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无力均为气阴两虚之象,故治法用调理阴阳益气养阴为宜。

4.康复期药食配方

4.1生脉粥

药食组方: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粳米100g。

制法与用法:三味药水煎取汁,粳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

功效与应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用于气阴两伤所致的体倦乏力,气短懒言,汗多神疲,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久咳气弱,口渴自汗等。使用注意: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不宜用本方。

4.2沙参麦冬老鸭煲

药食组方:北沙参5g,麦冬10g,扁豆15g,玉竹5g,金银花5g,枸杞10g,老鸭200g,姜,葱,盐,冰糖,白醋,胡椒各适量。

制法用法:鸭肉洗净,切剁小块,温水泡药片刻,备用,锅烧开水,下鸭焯水,去油备用,砂煲煲汤,鸭肉入煲,药材放上,加姜片、胡椒、白醋、盐,加纯净水没过,盖盖大火烧开,小火慢炖,2小时可。每日1次食用,每周1~2次,若服中药,间隔2小时食用。

功效与应用:滋阴清肺,益气补脾,适宜恢复期久食的滋补佳品。


三、外治干预方案

总体原则:对症治疗,缩短病程,扶助正气,减少反复。

(一)儿童推拿疗法

推拿可以选择: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清肺经等手法,以刺激穴位、调和营卫、畅通气血,达到治疗目的。

1.综合穴: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100次。揉外劳宫、推三关各100次。运内八卦穴200次,推膻中100次。揉黄蜂入洞100次。补肺经200次。补脾经300次,揉板门2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捏脊9次。

功效:疏风解表,促进机体恢复,提高免疫力

2.清脾经:沿着拇指桡侧缘,从指根推向指尖,操作50~100次。

功效:泻脾火、除湿热、清利中焦

3.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处上三分之一的筋结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按揉50~100次左右。

功效:调畅肠胃气机,降逆止呕

4.掐揉四横纹:从食指第一指间横纹开始,捻揉3~5次,指甲掐1次,再依次捻掐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的第一指间横纹,重复5~10次。

功效:化积消疳

5.摩腹:以手掌掌根,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摩腹50~100次。

功效:促进肠胃蠕动

6.足浴方:羌活10g、独活10g、当归10g、黄芪10g、桂枝 10g、艾叶10g。

用法:水煎30分钟,水温适宜后足浴,以身体微微汗出为宜,每次约15-30分钟,

功效:扶正祛邪,活血通络。

(二)拔罐

拔罐可以促进气血通畅、祛风祛寒、止咳化痰、舒筋止痛,尤其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痰多效果明显。拔罐时应该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时间,避免拔罐过度或拔罐不当导致皮肤损伤或病情加重。

适用于呼吸道感染以咳嗽为主症。

处方:背部穴位:由风府至腰俞成一直线。膀胱经第一侧线:肩胛骨内侧缘,后正中线旁开1.5寸,由大柕至腰部。膀胱经第二侧线:肩胛骨下缘至腰部,后正中线旁开3寸;前胸部:中府,天突、膻中、乳旁、乳根;腹部穴位:上、中、下脘,天枢。

操作:暴露施术部位皮肤,消毒,涂凡士林。拔罐:一手持火罐,一手持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点燃,深入罐内中下端绕1周后迅速抽出,将罐口扣在选定部位上,留罐10余秒后起罐。起罐: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罐。5~7日1次。

辨证加减:①实证:留罐时间宜长,吸力宜大;②虚证:留罐时间宜短,吸力宜小。

注意事项:不可吸含乙醇过多,以免拔罐时滴落到患儿皮肤上而造成烧烫伤。若不慎出现烧烫伤,按外科烧烫伤常规处理。

(三)艾灸疗法

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体质虚弱,并出现胃肠道症状。

处方:腹部、足三里。

操作:患儿取仰卧位,暴露治疗部位。将艾绒置于仪器内温灸,温度40℃,时长约2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疗程。

注意事项:避免空腹;阴虚内热、实热证的患儿不可艾灸。

(四)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通过特定穴位及不同的中药配伍,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其中中药塌渍主要用于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促进炎症吸收。

(五)中药香囊

中药香囊是一种利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囊袋,具有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在儿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方面,中药香囊可以起到芳香化浊、祛邪避秽的作用,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中药香囊中的清热解毒药物能够减轻呼吸道炎症,缓解咳嗽、咽痛等症状。对于过敏性鼻炎,中医药可以通过祛风散寒、通窍鼻炎等方法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降低过敏反应。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