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观点 | 任国征、孔颖: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IIGF观点 | 任国征、孔颖: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政策建议

2023-11-03 09:5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中医中药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投资力度,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本报告在课题组前期关于中医、中药、中医药的相关研究和文章以及整理的资料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产业行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新的金融扶持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领域产业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产业现状概述

中医药产业一般分为一二三产业,中医药第一产业主要包括中药材种养殖生产和产地加工;第二产业包括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生产、中医药大健康产品生产;第三产业包括中药商品的物流运输销售,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等,涵盖中药种植、中药生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诸多领域,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本部分主要以分析中药产业和中医医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为主。

一是就中药产业发展现状而言,从该产业结构来看,该行业产业链明晰。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中药种植业以及相关设备提供行业;中游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体;下游是销售终端环节。从产业发展区域格局来看,我国各省份在中药行业上具有不同特色和优势。总体来看,在西南地区,比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上游产业为主;在华东地区,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因其经济实力雄厚和市场需求情况,以中游产业为主;在华北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因其政治文化影响力和消费能力强劲,以下游产业为主。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工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其中包括中药材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约3%;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在5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约5%;中药饮片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在3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约10%。

二是就中医医疗保健产业而言,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医疗保健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卫生支付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叠加中产阶层人数增加、人口结构老龄化、慢性疾病发病率提高、公众医疗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中药凭借其良好疗效及滋补调养功效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对中药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从而带动了中药概念板块的进一步发展。在国际市场,“药食同源”这一理念逐渐被西方市场认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80%左右人口使用天然药物。国际医药行业也一直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物实现治疗作用。据美国市场调研机构Freedonia Group公司预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

三是是从中医医疗服务产业结构而言,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的诊疗人次高度集中于重点医院,其中600家三级中医医院的机构数占比仅约0.5%,却贡献了超1/4的诊疗人次;2700家二级中医医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机构数占比仅约2.5%,也贡献了超1/4的诊疗人次。其次,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采取线上就诊服务的病人也在持续增加。例如,今年9月2日举行的北京中医药创新发展论坛上,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密云区科委、北京科酷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市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孵化园。该孵化园是国内首个中药院内制剂孵化产业园,也是国内首个中药院制剂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及交易平台。孵化园选址密云区朝密双创园区,规划面积约2000平方米,将吸引北京乃至全国的名老中医,建立独立的研究型诊所集群,开展高质量人用经验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研发特色中药院内制剂以及开展中药新药转化。

四是中医药行业财政、政策支持现状而言,近些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中医药行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纵观近几年国家政策和地方动作不难看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态势已经形成。国家全方位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特别是在今年2月重磅文件《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23〕3号)发布之后,“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被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行业产业发展之看重。在财政预算方面,2023年国家财政预算在中医药领域再加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创新工作。据财政部消息,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近日通知各地,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未来,“传承创新”将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促进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促进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必须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辩证思维、综合施策、全链条推进,形成合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告主要从金融环境、监管体系、教育体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层面对中医中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中医中药产业金融环境

各级政府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中医药发展,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推进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引导社会投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学科、产业集聚区。鼓励金融机构依法依规为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域项目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将金融产业与中医中药产业高度融合,发挥金融业对中医中药产业的助力作用,进一步优化中医中药产业金融环境。其中包括银行业、保险业、租赁业对中医药产业的助力。银行应积极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特别是对科技创新类项目,降低信贷门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优惠,不让资金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拦路虎。各大保险机构结合中医药特点,开发新险种,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方面,例如中药材种植保险、中药科技创新保险,使广大药农敢于种植,广大企业勇于创新。目前大量科研机构和中医药企业面对昂贵的科研设备束手无措,此时,各租赁企业要切实了解制药生产设备制造需求,充分发挥“融资+融物”优势,为各大科研机构和中医药企业提供质高价廉的科研设备租赁服务,助力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升级。

(二)进一步完善中医中药行业监管体系

加强中医中药监管能力的建设,在中医药产业方面,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管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提高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和技术队伍的核心素质与监管能力,提升中药材监管部门技术监督能力,加强中医药技术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管体系建设,最后要发动全社会对中医药产业的监督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台、微信平台、互联网等媒体,积极的宣传诚实守信的典型,曝光中药材违法犯罪分子,让广大民众知晓违规药品对民众健康的损害,以奖励等形式,发动全民积极举报制售假药、劣药的不法行为。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医行业从业者的监督管理,为了保障中医治疗的质量和安全,中医医师必须遵守相关的执业行为规范和伦理规范,不得从事虚假宣传、哄骗患者等严重违法行为。同时,政府机关应该建立中医医师的考核和评估机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

(三)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师承模式体制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中提出,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中医药人才培养,师承教育必不可少。师承教育,俗称“师带徒”。在长期的实践中,院校师承模式进一步完善。其中,提倡早跟师、全程跟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重要教学理念。强调学习经典、提高文化底蕴、培养中医思维,是师承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继承一家之长,更要博采众家精髓,最大限度鼓励个性发展。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衔接,提高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将师承教育作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中医医师临床诊疗水平。将师承教育贯穿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师承教育独特作用,总结师承教育规律,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师承教育运行机制,推动师承教育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构建中医药产业文化国际化体系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23〕3号)提出:实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重点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用开放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传播、应用与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对此,首先要建立重要的产业国际化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其次是要鼓励中医药国际标准的研制及推广应用,打破技术壁垒。借助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平台,鼓励中医药相关人员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利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中医药名词概念、中药材质量安全、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国际标准和规范。再者,要善于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国家层面将中医药合作纳入国际间合作框架,以政府力量推动中医药产业文化国际化,积极开展学术会议和论坛,加强国际交流,促进中西结合。还要加强辅导,帮助中医药企业适应国际化市场。着重加强对传统医学政策法规、产品注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辅导,引导本土中医药企业按国际化标准检测或生产,在国外进行商标注册和产品宣传。


本文作者:

任国征: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健康金融课题组组长

孔颖: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健康金融实验室助理,铜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


消息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责任编辑:郭一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