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医药文化底色 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坚守中医药文化底色 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

2023-09-04 13:35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毛志强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杨德辉云南师范大学讲师

中医药具有医学和文化双重属性,中医学形式上表现为技艺,但文化才是它的命脉。中医药是中华文化历经2000多年积淀而形成的关于人体生命科学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医药具有自身一整套科学治疗体系,所以必须坚守中医药文化底色。中医学不仅是中国文化优秀的代表,而且符合当代西方的价值观和后现代发展的需求;既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蕴含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载体。目前中医药已经扩展到世界上196个国家和地区,11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认可包括针灸在内等很多中医药诊疗方式与方法,29个成员国制定了关于中医药的相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但仍未建立起与中医药自身优势相匹配的海外传播叙事能力。所以,在坚守中医药文化底色的同时,创新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叙事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守中医药文化底色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对美好健康生活不懈追求的智慧结晶。为了谋求自身健康与幸福,人们不断探索与学习如何与自身相处、与自然相融、与环境相适,从而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受中国哲学思维影响,中医药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从系统、整体和宏观的视角研究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关于自然、生命、养生、疾病、医治等的医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与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与弘扬。

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文化的属性,它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神理念。中医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宇宙观、方法论及诊疗技术、行医方式无不深深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与现代西医的生物学属性有很大不同,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哲学与生命的理解。具体表现为:

医家是与儒释道三家并立的中华传统文化四大支柱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生”的文化,儒释道注重生生之道、生生之德,中医不仅注重生生之道、生生之德,而且注重生生之具、生生之法。“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生生之道的基本保证;“中和”思想在儒释道均有体现,而在中医中体现得最为彻底。“仁”充分体现了“生生之德”,儒家把“生生之德”落实在人伦关系上,医家则落实在治病救人上,“仁德”标准是为医者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

中医“象数思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的典型。中医传承《周易》的逻辑,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建构了天人之间、人的各部分之间相合相应的理论体系。中医是《周易》为代表的“象数思维方式”的最佳体现者、贯彻者和运用者。中医象数思维模型可以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中医遵从“元气论”“气本论”的传统,将“气”看成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本质,“气化”运动是生命发展变化的源泉。阴阳和五行是“气”的分化和表现形式,也是中医“象数”思维的基本模型。

中医“仁和精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药中“提壶救世”“大医精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仁心仁术”“辨证施治”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民为本、守诚信、崇和合、讲仁爱”等思想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中医药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它不断吸收其他传统医学的精华,借鉴西医的诊疗理念,从而造福全人类。

中医药文化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同频共振的文化。中华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先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多次蒙受夭折与取缔的厄运,但仍能重新走向世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点,中医药文化在此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自我修复、自我间与异质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这与中华文化是相一致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脉相承的。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健康问题始终是全人类命运的最大公约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健康中国”战略与中医药文化“以医化人”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理想载体与文化标识。因此,我们应该发挥中医药文化在老龄化、生态环境危机、疾病、经济化、全球化与城市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

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创新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叙事表达尤为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中医药文化的叙事主体是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的关键。中医药文化的叙事主体也就是讲“中医故事”的传播主体。在当今全媒体时代,我们应汇集各方力量,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叙事主体的选择上,应凸显多元性与兼容性,应涵盖官方主体(政府工作人员)、他者主体(海外中医从业者、海外本地居民和亲中医药文化共同体)、第三方主体(中国民间组织和团体,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海外传播平台)等。这样可以发挥多方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利用多元化的叙事主体,从多领域、不同视角、不同内容、不同语言形成卓有成效的官方叙事表达、民间叙事表达和他者叙述表达,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优势,讲好“中医故事”,精准传播受众,形成“中医故事”的国际化表达,增强“中医故事”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丰富中医药文化的叙事形式是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的基础。中医药文化的叙事形式主要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意境和场合,讲述不同内容的“中医故事”,从而增强“中医故事”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叙事形式的多元性,能够形成海外不同受众的话语通约,消除对中医药文化价值认同的障碍,以展示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

借助国家外事活动,讲好“中医故事”。在我国的外交活动中,政府外事工作者直接面向海外领导人与公众,他们把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及讲好“中医故事”作为丰富充实中国外事活动的重要形式,用接地气的、平实的语言讲述“中医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故事”的传播效果。

运用多媒体平台,讲活“中医故事”。运用多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文化是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形象、认可度与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诉求。我们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图书、文献等)与新媒体平台(建立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之上的视频平台,直播平台,音频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问答平台等)的优势,拓展“中医故事”的传播渠道与覆盖面,提升中医药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与知名度。

结合民间文化交流,讲透“中医故事”。当下,中国与海外民间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形式丰富多彩,影响力也不断提高,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中医故事”的叙述者。可以通过中医针灸、中医火罐、中医药品、中医海外文物与遗产、本国中医文物与遗产、中医文化展示与培训活动、建立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与服务中心等海外公众易于接受的内容与形式,寻找中医药文化与海外不同受众地文化间的“共通性”,形成中外民众间的“共情”,讲透“中医故事”,拓展“中医故事”的传播源与传播受众,增强中医形象传播的可信度。

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叙事技巧是创新海外传播叙事表达的根本。提升“中医故事”的感染力不仅在于内容的精心设计,也在于故事的叙事技巧。为了让“中医故事”更易于接受,我们应该不断创新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技巧,以更具生活化与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来讲“中医故事”。

采用微观叙事,讲“有效”故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利用较为生活化细节化的微观表达,避免宏观叙事,用“小”“精”“短”“美”的故事,从“小我”走向“大我”,并最终达到“共我”。将全球化表达与本土化表达有机结合,促进叙事主体与海外受众间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共通,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

贴近受众群体,讲“有用”故事。中医药海外传播,因为文化习俗、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不同,会导致文化差异,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因此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必须根据海外不同受众群体,讲符合他们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故事,讲对他们“有用”的故事,用他们易于理解与接受的叙事方式与叙事逻辑来讲“中医故事”,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医故事”话语体系。

打造共享叙事,讲“共赢”故事。以往,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是一个“他者”的存在。为促进中外间的文化共享、交流互鉴,“中医故事”应该从以往“以我为主”的叙事方式转向共享的叙事方式,在叙事技巧上应符合国际媒介环境与国际共识,建立起不刻意表达中国文化价值观,不迎合和强调西方价值观,但能够从中梳理出中外兼具和接受的“共享”价值与思维,打造出叙述主体与受众认知双方都能够认同的,具有互通与共赢特点的“中医故事”,提升传播的时效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19YJC860032)】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