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当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以主题教育实效推动湖南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
以学思想为引领,增强中医药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的自信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灵魂,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必修课。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旨要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好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自觉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几千年来,中医药事业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保驾护航,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才能坚定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增强中医药理论自信、中医药技术自信和中医药文化自信,以主题教育实效推动湖南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湖南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保健康为目标,推动中医药人才树牢“人民至上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
我国最早的中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髓理论,经过扁鹊、张仲景等历代中华名医实践传承,在“坚持预防为主”的保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医药提倡的“悬壶济世、妙手仁心”,就是最朴素的医者关怀和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以保健康为目标,从教育、培训、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新理念、新举措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坚持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让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让“获得感”体现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以重实践为指向,推进中医药人才守正创新,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药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是衡量中医药人才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医药人必须坚持实践为本,重实践、讲实效,把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由古典医籍的经方化裁而来的“三药三方”在新冠感染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激励我们进一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结合实践不断地传承发扬,去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屠呦呦研究员受葛洪《肘后备急方》启迪发现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正是来自于传承与创新的科学实践。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临床疗效和诊疗水平;注重实践创新,加强创新能力培训,提升实践水平,勇于探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技术;注重科研实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只有这样,中医药事业的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向前推进。
以建新功为动力,增强中医药人才使命感责任感,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支撑,更离不开人才“第一资源”保障。加大对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医药人的职业发展与人才晋升空间,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中医药人努力成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这是各级医卫管理部门的职责。中医药人才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应有新作为。广大中医药人才应勇担时代使命、努力创建新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突破,推进中医药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健康中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